南通博物苑东侧的九曲桥和河心亭基本修复换新颜,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南通知名摄影家钱伟章带着相机和纸笔前往拍摄、写生。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酷爱国画的他曾写生、绘制了南通多个景点的近40个亭子。多年来,钱伟章用相机和画笔“双栖”记录通城面貌。
72岁的钱伟章是通城知名摄影家,如今还在市老年大学教基础摄影。“比起摄影,我更早爱上国画山水——加入市美术协会,比进市摄影家协会还早一年。”钱伟章说,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一有空闲,他就背着画具跑遍南通景点,对景写生,慢慢画完了近40个亭子。
1970年12月,初中毕业的钱伟章被分到市轴承厂。“我先做车工、钳工,后来到技改办、字模室工作。”回眸激情燃烧的青春岁月,钱伟章记忆犹新。进厂十多年后,因为会画画,他有了接触摄影的机会,经常拿着国产海鸥相机拍摄会议。更让人佩服的是,他还攒了套暗房设备——除了放大机的镜头是买的,剩下的零件全是亲手做的。
能画出精致的亭子,离不开他在国画上的积累。年轻时,他跟着南通老画家陈定九学画;到了20世纪90年代,又报考了中国书画函授大学,系统学国画山水,师从我国著名画家刘松岩。“3年中,刘老师有几次面授让我受益匪浅。”他记得,毕业前要考15门课,不光有山水、花鸟、人物这些国画科目,连古诗词都要考,一点也不含糊。
最近整理家当,钱伟章翻出了当年的绘亭国画作品。“每张画都是对景写生,纸很特别,是直径12厘米的圆形过滤纸。”他介绍,画的时候用“兼工带写”的手法:先拿铅笔打草稿,再用狼毫笔勾线、皴擦,最后换羊毫笔上色,每张画都是一气呵成,用时两个多小时。小小的圆纸上,留存的正是南通亭台楼阁的旧模样。
今朝续笔:
修复景点再创作,勾勒新亭风貌
南通九曲桥坐落于东南濠河、位于南通博物苑内,承载着不少南通人美好的童年记忆。数十年来,濠河中的九曲桥、河心亭区域成为通城百姓漫步休闲的好去处。数月前,为了保证市民和游客的游览安全,九曲桥维修等提升工程启动。目前,九曲桥修复进入收尾阶段,正在进行亮化工程。
1998年5月,钱伟章曾对景写生九曲桥和河心亭。时隔27年后,他重拾画笔并带着相机,写生拍摄九曲桥和河心亭。“桥和亭基本上没变化,但周围环境大变样。”钱伟章说,当年九曲桥东侧的启秀桥还是三孔桥,现在已是九孔桥,横跨在东南濠河之上,粼粼波光与桥身相映,满是新景致。
为了向广大市民及游客朋友提供更优的活动场所和更好的参观体验,南通博物苑从8月25日起实施室外生态修复及功能提升工程,工期约为3个月。施工期间,对濠南别业、自然馆以东区域进行全封闭施工,九曲桥也将继续封闭施工。
“九曲桥正式对外开放以后,我还要用相机和无人机继续拍摄。”钱伟章望着修缮中的桥身,眼中满是期待,“夜幕落下,灯光点亮桥身,亭台与桥影一同映在濠河碧波里,景致肯定将更出彩。咱们南通这处老牌‘网红打卡地’也能借着这次修缮,焕发出新的吸引力。”
双栖记录:
摄影绘画同步行,多维见证发展
2018年10月9日,改革开放40周年“张骞故里·江海明珠”汉中·南通采风创作美术书法摄影作品联展在汉中市群艺馆拉开帷幕。本次展览汇集两市美协、书协、摄协的采风作品120件,分别展示“张骞故里”汉中与“江海明珠”南通的优美风景、悠久历史、丰厚文化底蕴及独特风土人情,钱伟章的4幅摄影佳作成功入展。
“当年上半年,市文联组织美术家、书法家、摄影家前往汉中采风创作,我有幸参与;下半年,我又带着市老年大学摄影班的学员专门去汉中拍摄采风。”钱伟章回忆道,正是第二次汉中之行,他创作了国画山水作品《蜀山石门雄》,以笔墨勾勒出石门险峻山势与林立翠峰的壮阔景致。
退休后,钱伟章在市老年大学摄影专业担任班主任11年,后续又转入教学工作,至今已执教3年。“手把手带学员学摄影,陪着他们一起创作、参赛,看到大家出成果,我心里特别有成就感。”他说,近年来自己主动减少了个人投稿、参赛的频率,把更多精力投入地铁2号线易家桥站、南川河、通吕运河、通扬运河等摄影专题拍摄中,只为更细致地捕捉、记录这座城市在时光里的律动。
“南通的亭子风格各异,有的藏在公园里,雅致精巧;有的立在濠河畔,透着烟火气……我准备继续画下去。”钱伟章笑着说,无论是相机镜头里的定格,还是画笔之下的描摹,都是他与这座城市对话的方式,“我想继续用这两种方式,从不同维度记录下南通城的发展变迁。”本报记者尤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