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松延
抗战时期,名闻全国的孩子剧团是一支在战火硝烟中成长起来的少年抗日宣传队。该剧团成立于上海,后因抗战形势变化而离沪,历时一年零两个月,最终抵达大后方重庆。在党组织的关怀下,孩子们战胜艰难险阻,一路转移,一路开展抗日宣传,为民族救亡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其间的1937年深秋,这群身着朴素衣衫的孩子分批踏上南通的土地并在此集结,他们用歌声、戏剧与赤诚,留下了一段激昂而动人的抗日宣传足迹,成为南通抗战史上一抹亮眼的色彩。
◆沪上星火,剧团的诞生与初绽锋芒
1937年8月13日,日寇的铁蹄悍然踏向上海,闸北、沪东一带瞬间沦为炮火肆虐的焦土。无情的轰炸让一座座校园化为废墟,大中小学被迫停办,临青学校的部分师生住进了由恩派亚大戏院临时改建的难民收容所。与此同时,在民族危亡的关头,一批抗日救亡宣传团体纷纷成立,他们组织救亡队奔赴前线鼓舞士气,深入乡村动员民众,前往医院慰问受伤的士兵,走上街头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演出,整个上海都沉浸在同仇敌忾的抗日氛围中。
在此背景下,以上海临青学校为主(另有沪西绍芳小学、余日章第三小学)的一批中小学生自发在难民收容所里开展起抗日宣传活动。他们贴壁报、办儿童识字班、给大人读报、教唱抗日歌曲,之后又开始给难民们排剧、演戏。中共国难教育社党组织得知后,敏锐地意识到这股少年力量的潜力,当即指示年仅19岁的共产党员吴新稼将他们组织起来,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和引导。9月3日,孩子剧团在恩派亚大戏院成立,隶属上海文化界救亡会主管,初期成员有30多人。从此,吴新稼毅然挑起了剧团干事长(后称团长)的重担,带领孩子们穿梭于大街小巷,用文艺的力量唤醒民众的抗日热情。据统计,在上海的两个多月时间里,孩子剧团的足迹遍布收容所、学校、军队、伤兵医院等各类场所,累计演出40余次。其中,《放下你的鞭子》《捉汉奸》和《仁丹胡子》等剧目,不仅激发了观众们的爱国热情,也让剧团团员受到深刻的教育和鼓舞。正如孩子剧团在宣言中所写:“我们不能上前线去同鬼子拼,不能作大规模的事情,我们只有以我们所有的力量,团结起来,以过去所爱好的工作来为国家服务,为民族尽力……我们愿意永远演戏,愿意上前线去演,愿意到内地去演,也愿意到受难的同胞里面去演。”如果说前线战士用血肉构筑中国长城的话,“孩子剧团”就是用表演和歌声来为抗战出力。
◆辗转南通,团员的分批转移与集结
1937年11月12日,上海沦陷。文化工作者们为了继续抗日事业,不得不先后转移,有的奔赴延安,有的前往武汉、重庆等地。组织上通知吴新稼撤退,剧团也面临着解散的命运。然而,孩子们坚决不愿解散,强烈要求继续在一起开展抗日救亡工作。因为上海已落入敌手,于是,党组织经慎重考虑,决定将剧团转移到汉口。经过组织的精心挑选,19名团员脱颖而出,再加上陶行知创办的山海工学团介绍来的3人,一共22人组成了转移的队伍。这22名团员,大多数是十四五岁的少年,最小的只有8岁,最大的是19岁的干事长吴新稼。这就是孩子剧团踏上转移之路时的全部阵容。
然而,22人要一次性集体离开已被日寇控制的上海,绝非易事。剧团成员出发后,就在吴淞口遭遇了日军的严格检查。情急之下,他们当机立断,临时决定将团员分散开来。年纪较小的团员混在难民中,假扮成难民的儿女。较大的团员则三五结伴,装作兄弟姐妹。就这样,从11月18日至23日,他们分五批出发,先后抵达南通。
第一批乘坐英国轮船到达南通的张莺、吴培尼等人按照原计划去联系当地的一名先生,结果未能顺利找到。无奈之下,只好临时住进了天生港的一个难民收容所,然后每天派一两个人到天生港码头接应后续到达的团员。在第二、三批团员抵达会合后,他们立刻按照剧团的作息时间表有条不紊地进行学习和生活,还利用空闲时间到农家做访问、宣传工作。当最后一批人在25日到达时,正在吃晚饭的团员们激动得立刻丢下了碗筷,纷纷冲上去抱住他们,“跳呀!叫呀!把一个饭厅要闹翻了,吓得隔壁的警察都跑了过来,恐怕发生了什么事”。全团22人终于全部到齐,历经艰险后的团聚,孩子们怎能不欢呼雀跃、喜极而泣呢?
◆城闸燃情,在通的宣传演出与影响
孩子剧团到南通的消息不胫而走,因唐家闸抗敌后援会派人来邀请,剧团便前往该镇。由于当地人民的热情,在唐闸的4天时间里,他们马不停蹄完成了9场演出,且每场都包含戏剧、演讲、歌咏等形式,让观众在艺术感染中接受抗日思想洗礼。《放下你的鞭子》《捉汉奸》等经典剧目引发了强烈的共鸣:台上小演员因剧情悲怆落泪,台下观众随之啜泣;剧中出现幽默桥段,全场便爆发出会心大笑;当演讲人讲敌人怎样残暴的时候,大家咬牙切齿、非常愤恨。这种台上台下的情感交融让演出成了凝聚民心、鼓舞斗志的动员会。
针对少年儿童,剧团专门排演了儿童剧《仁丹胡子》,并召集各校学生举行联谊会。会上,剧团成员高声宣告:“大人说我们小孩子没用,不能救国,我们就要用事实粉碎这种说法!”这话语如同一颗火星,点燃了在场孩子们的爱国热情,许多孩子当场表示要组织起来开展救亡工作。之后,独幕剧《当国民兵去》《大家一条心》在唐闸大戏院的上演,更是将宣传活动推向高潮,生动印证了“在革命的武器中,演剧占有最重要位置”的判断。
11月30日,孩子剧团应邀前往南通城。前一天的《南通军民导报》专门报道了孩子们从上海撤出的艰苦历程及其演剧情况,让更多南通民众了解到这群孩子所承载的民族精神,扩大了他们的影响力。在与驻通的111师政训处义勇宣传队联合举行的兵役宣传大会上,《流浪儿》的旋律响起,那歌声中的苦难与抗争深深触动了在场原东北军官兵的思乡之情,“打回老家去!”“为小弟弟、小妹妹报仇!”等激昂口号此起彼伏。剧团为原东北军特别排演的哑剧《打回老家去》最为催泪,舞台上父女俩痛苦分离的悲戚场景,幕后《松花江上》的凄婉伴唱,让台下官兵深受触动。一名军官猛地跳上舞台,挥拳泣声道:“是我们对不起小朋友们,我们没有尽到军人的责任,我们要打回老家去!”这名军官哭了,台下的士兵也哭了。最后,孩子剧团全体成员唱响雄壮的《大刀进行曲》,将悲愤转化为同仇敌忾的力量,让在场军民共同感受到“大家一条心”的强大抗战信念。
孩子剧团在南通的演出并非一帆风顺,据管劲丞记载,县党部曾以“南通地处江防前哨,安全无保障”的荒谬理由试图阻挠,好在有111师出面说项才获得演出许可。
孩子剧团的南通之行,以实际行动打破了“儿童无力救国”的偏见。他们的成功源于双重特质:一方面,孩子们以真挚未加修饰的情感投入演绎中,易引发民众的共情与同情。另一方面,演出内容通俗易懂,将抗日道理融入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让各阶层民众轻松理解接受。正如剧团成员在唐闸演讲中所强调的,当和尚、妇女都已投身到抗战洪流中时,少年儿童更应该组织起来,为抗战贡献自己的力量。他们的演出如同流动的火种,将抗战信念从上海难民收容所带到了南通街头巷尾,又从南通传向更广阔的后方。
如今,战火硝烟早已散尽,但孩子剧团在南通留下的精神遗产依然鲜活。唐闸大戏院共鸣的泪水、南通剧场(原更俗剧场)官兵怒吼的口号、那些孩子发出的“我们能救国”的呐喊,共同构成了南通抗战史上独特而珍贵的儿童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