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造谣背后是流量变现驱动商业化黑产
日期:09-17
不久前,某著名食品公司向安徽省合肥市公安局经开分局报案称,多个网络平台上集中出现大量虚假、带有诱导性的负面文章,恶意攻击公司品牌及产品品质。公安机关立案调查,民警在多个平台发现关于该品牌“二氧化硫残留”“霉变”等内容的文章200余篇,且内容高度雷同。
经公安机关核实,上述内容均为虚假信息。信息发布者陈某被行政拘留。陈某交代,今年8月,他在网上看到该公司相关信息后,想到知名企业涉及食品安全问题,容易引发公众关注。为博取流量,他使用AI工具编造内容,生成多篇虚假负面文章,在多个平台集中发布。
业内专家指出,传统谣言生产依赖造谣者人工操作。如今,造谣者使用AI工具,只要输入特定关键词或指令,便可快速生成内容逼真、欺骗性强的谣言,从而实现谣言的大规模、高效率生产。
去年3月,江西公安机关查处一起MCN机构使用人工智能工具造谣案。经查,王某某经营有5家MCN机构,共运营自媒体账号842个,长期组织公司人员选取热点文章,使用AI工具批量生成不实文章进行吸粉引流。
“他平均每天通过AI工具发布4000到7000条信息,最高的一条收入是700元。经初步估算,每天收入在1万元以上。”办案民警说。
记者发现,多起AI造谣事件背后,不法者的造谣动机主要源于牟取互联网内容平台给予创作者的奖励,以及为电商平台经营引流等;一些造谣者还可以从广告收入、合同推广、直播带货或其他相关的商业活动中获益。
一名长期从事自媒体工作的博主对记者说:“以某大型内容生产平台为例,收益计算公式可以简化为‘有效播放量×互动系数×千次播放单价’。平台会对点击量高、互动性强的原创性内容给予更多收益分成。如果整体权重较高,一篇阅读或播放100万次的稿件,收益可超过1000元。”
此外,不正当商业竞争也进一步催生了AI谣言黑色产业链。一位头部消费电子企业法务相关负责人透露,“金主”企业放出任务信号后,公关公司会找来一批自媒体运营者、KOL(关键意见领袖),利用AI技术生成虚假信息,大批量、高频次在社交媒体、网络平台等释放抹黑竞争对手的内容;此后还有营销公司及流量商加入,进一步扩散传播谣言。
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不少受访企业表示,辟谣工作给公司带来了繁重的负担,需要耗费大量人力、精力去做解释工作,以消除不利影响。
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教授于冲等法律专家指出,目前AI造谣已经形成商业化运作黑色产业链,一些造谣者以吸引流量变现牟取经济利益为目的。相关行业企业在应对AI谣言中面临维权难、舆论修复难等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