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江海晚报

骑岸方柿:秋光里的“金盆月”

日期:09-16
字号:
版面:第A15版:夜明珠       上一篇    下一篇

◎阚新华

十月的秋风,轻拂过骑岸镇(今属十总镇)的柿林,把秋光细细晕染在枝头的方柿上。方柿果实方正如印,裹着一层鎏金般的橙黄,像缀了满枝的小月亮。偶有几片黄叶衬着方柿,沙地上落满细碎的光影。骑岸方柿,这枚长在沙壤里的果子,藏着世代相传的甘美,更裹着骑岸独有的故事与民俗暖意。

柿子的故事,早被写进中华文明的典籍脉络。从《诗经》“隰有树檖”的记载,到《尔雅》“檖,罗柿”的注解,再至郭璞笔下“形似今柿”的描摹,字句间都藏着柿子的古意。周代时,“枣栗榛柿”已成贵族宴饮的珍馐;北魏贾思勰在《齐民要术》里,更细述“取枝于枣根上插之”的嫁接技法,让柿树栽培的传统手艺有了文字依托,代代相传。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风物。纵观全国,各地柿种各有风姿:陕西富平尖柿是柿饼的绝配,山东菏泽镜面柿曾跻身清宫贡品,河北盘山磨盘柿以斤余个头彰显特色。骑岸的“金盆月”却独得长江偏爱——清康熙年间,十总镇货郎张小六带柿苗来此,当地人用本地灰柿子核育砧木,一茬茬嫁接、一辈辈选育,终于养出方正如印、色透鎏金的独特品种。光绪《通州直隶州志》中“骑岸方柿,康熙年间自外埠引种,经嫁接选育而成”的记载,正是这段往事的贴切注脚。

清同治年,通州举人陈昌鼐见此柿,提笔便吟“骑岸金盆月,江淮众口夸”,末句又叹“中秋有此物,何必觅其他”。“金盆月”的名号就这么传了开来,不是什么深奥道理,只是果子鎏金的色、满月般的形,恰好撞进了世人的诗意里,更与骑岸的中秋民俗严丝合缝。每到中秋,祭月桌案上,刚摘下的黄澄方柿——“金盆月”,总是与月饼一起,占着显眼位置:摆一枚,是“月圆果圆人团圆”;摆三枚时,合“三星拱月”的古礼;摆两枚或四枚,则藏“柿柿如意”的吉兆,黄澄澄的果皮映着月光,倒比烛火更添几分温润。

“金盆月”在骑岸,从来不只是吃食。嫁女时,木箱底要铺层晒干的柿蒂,取“蒂固枝连”的吉祥寓意,盼新人日子安稳长久;新生儿满月,长辈会赠予绣着柿纹的虎头鞋,老辈人说“柿能避邪”,针脚里满是疼惜;就连寻常人家摆果盘,也爱放两枚刚捂透的方柿——摘下后稍捂几日,果皮便会泛出温润的暗红,取“事事(柿柿)如意”的好寓意,红亮的果子一摆,屋里都添了几分鲜活喜气。

民国时,状元公张謇将“金盆月”推向了更广阔的天地。他在《南通地方自治十九年之成绩》中记载“每岁运沪销售万担”,南通博物苑至今藏着当年的运柿木箱,“江淮名果”的烫金大字,还印刻着当年的热闹。这果子的清甜,是骑岸砂壤土的馈赠——含沙量五成五的土壤,恰似天然滤器,保水不积水,柿根往深处扎,便把土地的滋养凝练成润爽不腻、清甜适口的滋味。如今,这份好味有了硬保障:2019年拿下国家地理标志商标,2021年又评上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沙壤土的pH值、地下水位都划定了标准,扫码就能追溯每颗柿子的生长轨迹,长江的馈赠,每一分都清晰可循。

骑岸镇张沙村的柿柿如意合作社将“金盆月”的老手艺守得扎实牢靠。社员们用草绳绕果柄打“∞”字结,既防果实坠落,又让黄澄澄的果实均匀受光,养出方正饱满的模样——这法子,竟和《齐民要术》“以草裹之防鸟啄”的古训一脉相承。做柿饼时更守古法,“三次捏心”揉出内里糖分,最后凝结的白霜恰似为“金盆”覆了层薄雪,和宋代《山家清供》“捣柿成泥,曝干为饼”的讲究,本就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如今,“金盆月”也随时代焕新。合作社牵头建了千吨保鲜冷库,-18℃的低温能将秋光里的甜锁存半年,冷链车驶出镇子,48小时内就能把新鲜的黄澄方柿送进长三角的各大城市。每年秋光最浓时办“柿文化节”,老社员教嫁接,年轻人架起直播推介,更打造了“柿柿如意”金属书签,让“金盆月”的好彩头,悄悄走进现代人的书桌。

骑岸还守着个老规矩:深冬时,枝头总留些“留树柿”,黄澄澄的果子挂在寒枝上,供过冬的鸟儿当口粮。人取所需,也为自然留余地,这是与土地世代相守的默契。

深秋的傍晚,当张沙村最后一筐“金盆月”装上货车,橙黄的果实堆得满筐满篓。它将携长江沙壤的甘美,送到更多人的舌尖。从周代贵族的珍馐,到民国沪上的名果,再到如今身负地理标志的“通州名片”,“金盆月”就这么在秋光里生长着,将骑岸的记忆,凝练成岁月里最醇厚的甜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