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周
周阿姨正准备早餐,手机“叮”一声,提示有新邮件。她点开一看,邮件是全英文的,发件人显示是“澳大利亚移民局”,称她正在墨尔本读大二的儿子小宇“涉嫌非法打工”被调查,要求48小时内将34万澳元存入其个人账户,证明其经济能力以配合审查,否则将面临“遣返乃至刑事指控”。周阿姨跌坐在沙发上,眼前发黑。
她拨打小宇电话,却一直无法接通。周阿姨又急又怕,想起小宇前几天提过“室友好像出事了”,更对这封邮件深信不疑。她翻出存折,顾不得吃早饭,匆匆赶往银行。
“快,帮我办理跨境汇款,澳大利亚,34万澳元。”周阿姨冲到柜台前,急切地请求。
大堂经理注意到她脸色苍白,一边请她坐下,一边轻声问:“女士,您是要汇到哪个账户?收款人和您是什么关系?”
“是我儿子的账户,他在澳大利亚读书。他和宿舍的两名同学‘打黑工’被移民局调查,现在移民局要求他提供34万澳元的财力证明以自证清白……你们快帮我把钱打到他澳大利亚的个人账户,不然他就要被遣送回国……”泪水已经在周阿姨的眼眶里打转。
国外政府机构要求的财力证明通常应由国内银行出具存款证明或担保函,根本不需要真转账——大堂经理心中警铃大作,不动声色地继续问:“移民局要求把钱汇到您儿子的个人账户,有官方文件吗?”周阿姨一愣:“邮件里说先存到他账户,再由移民局查验。”
大堂经理立即将情况向运营内控副行长汇报。凭借多年的经验,副行长初步判断这可能是一起诈骗案件,他当机立断,启动跨境风险事件应急机制:“女士,您先别急。我们帮您核实一下。这很可能是一场骗局。”
银行一方面通过官方渠道联系中国驻澳大利亚大使馆,确认移民局绝无留学生将“资金存入个人账户”以“自证清白”的要求;另一方面,建议周阿姨联系小宇所在高校国际学生办公室。校方的回复是“石秋宇在校记录良好,并无非法打工一事”。
见周阿姨还没完全放下心来,“女士,给孩子打个视频电话,眼见为实。”副行长建议。电话接通,“妈,我刚上完课,正回宿舍……你怎么了?”屏幕那头,小宇一脸茫然。看着平安无事的儿子,周阿姨放下心来:“儿子,你没事就好……”
所谓“移民局要求”不过是骗子盗用了学校通知系统的模板,伪造移民局邮箱,精准发给了周阿姨,而小宇对此一无所知。
为了确保万无一失,银行工作人员立即报警并果断终止汇款操作、关闭了周阿姨账户的网银跨境汇款功能、加强对其账户的实时监测。工作人员还细心指导小宇在澳大利亚报警,提交仿冒邮件证据,并紧急联系当地银行冻结账户,构筑一道最坚固的资金防线。
辖区民警抵达现场,给惊魂未定的周阿姨解释这类骗局的常见套路。
一是精准定位。骗子通过非法渠道获取留学生信息,利用时间差,刻意制造“失联”假象,强化家长焦虑感。
二是伪造权威。骗子冒充使馆、移民局、警方等机构,使用伪造的logo、公文格式,甚至带公章的“法律文书”,降低家长的警惕性。
三是制造恐慌。用“遣返”“逮捕”“记录污点”等话术,制造紧张气氛,催促家长尽快转账。
四是切断核实渠道。骗子以“案件保密,不能告知他人”为由,严令家长切断与外界的一切联系,包括子女本人。
“一旦钱汇出去,几分钟内就会被转移至境外,追回的概率几乎为零。”民警说。
周阿姨后怕不已,那34万澳元是家里多年的积蓄。
“反诈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今天的这场骗局之所以能被成功拦截,离不开银行工作人员敏锐的判断和快速的反应!女士,你得好好感谢他们。”民警笑着称赞。周阿姨拉着大堂经理的手,一个劲儿地道谢。
最后,民警提醒:一、如果有子女在国外求学,务必与孩子约定一个紧急联络方式,如备用微信号、同学电话;二、收到任何涉及“钱、账户、法律问题”的邮件、电话,一定要先通过官方渠道核实;三、牢记公检法机关绝不会要求转账至“个人账户”或“安全账户”;四、安装国家反诈中心App,开启来电预警。骗局也许永远不会彻底消失,但只要我们保持警惕,及时沟通,就能守住最重要的东西。它不是一串数字的存款,而是一个家庭稳稳的幸福。
周阿姨回到家,赶紧和儿子视频:“以后不管发生什么事,一定要第一时间联系家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