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华
《如皋县志》载:德祐元年(1275年),宋已不可为。文天祥微服赴国难,从皋潜行入海,行进至小洋口捍海堰,幸得宋时如皋处士张阿崧施以援手,收留五日,并用船送至丁堰经运盐河由通州入海,使之脱离虎口。在南去故乡赣州的路上,文天祥写下了“风雨羊肠路,飘零万死身”。诗中的“风雨羊肠路”就是指今天历经千年风雨的捍海堰——范公堤古道。当年的爱国诗人虽已远去,但古道上的诗却千古流传,一颗丹心照亮了生活在这方水土上的子民生命与岁月的通途,图腾成他们明清时期抗击倭寇永不弯曲的脊梁!
在一个夏日的早晨,我回老家小洋口,听89岁的父亲讲那些他童年时代尘封已久的往事……
血色黄昏
1943年秋,那年我8岁。我家所在的村子位于小洋口以东、范公堤南侧,名叫鸡窝庄的村落。
那天黄昏,残阳如血,长角河岸边的芦苇荡扬起漫天飞絮。我穿着打着补丁的粗布褂子在门口玩耍。突然,机枪声夹杂着怪叫声从远处传来,伪保长王宏如(1946年被公审枪决)领着一群日本鬼子冲进了村子。
我急忙拉着6岁的妹妹躲进河坎边的芦苇荡里。村东头伯母家的堂嫂刚坐月子,身体虚弱,来不及转移,伯母刚把一碗鸡肉藏到铺底,鬼子就冲进来了。带头的那个小队长一边拍手一边跺脚,哇啦怪叫,扔了步枪扑向堂嫂,伯母急忙冲上去护住堂嫂,并向鬼子哀求道:“你们冲我来吧,她刚坐月子!”鬼子一脚踹开伯母,饿狼一样扑向堂嫂……
在那个血色黄昏里,最后一丝斜阳透过漏风的窗棂照在堂嫂殷红的大腿上,把暮色染成殷红,凄厉的北风中传来堂嫂的悲鸣……藏在铺底的那一碗鸡肉随着鬼子远去的脚步声掉落下几根鸡骨头在褐色的地面上冒着热气。
那个黄昏,躲在芦苇荡中的我看见鬼子个子都很矮小,黑黝黝的,但训练有素,机枪都是左右摆动成扇形扫射。
那个黄昏,开豆腐坊的於十强老汉和他九岁的小儿子刚卖完豆腐走到村西口,就被鬼子机枪的流弹击中,父子俩倒在血泊之中。
光荣之地
同年11月6日,暮色中下着零星小雨,北风吹着芦苇,发出“沙沙”的声响。那晚,白天贪玩的我早早就睡了。
枪声来得很突然,正北方向长角河对岸的范公堤下,先是“哒哒”两声脆响,接着便像年关的爆竹般炸开了锅。迫击炮声和着“哒哒哒”的机枪声,震得河南岸整个村子的茅草房都在颤抖。
那晚,我蹲在窗台边,看见河对岸的火光将伸手不见五指的夜空染成血红。火光中,一个独腿的穿灰色粗布衣的身影用双手快速匍匐至河滩边的一个土堆旁,冷静地举枪射击,一下子撂倒七八个正从汽车上疯狂往下跳的日伪军。我知道那灰色粗布的服装正是新四军的军装。
那一晚,范公堤下的长角河的水被染成褐色。那一夜,鸡窝庄无人入眠,村里的所有男人都紧跟扎着蓝布条前来增援的游击队员涉水冲到长角河对岸抢救新四军伤员。
在这场“拉锯式”的阻击战中,新四军一师三旅七团二营共有43名指战员永远长眠在这片芦苇荡里。那晚,来自革命老区山东临沂、身经百战的独腿连长龚炳荣,也在这次战斗中不幸被日军迫击炮击中,英勇牺牲。
为了纪念此战役中牺牲的新四军指战员,川合乡从此更名为“光荣乡”,成为新四军一师牺牲指战员永远的光荣之地。
一条旧裤
二狗,是我姑妈家表兄的小名,比我大七岁,从小在我家长大,带我一起下海,摸鱼、捉蟹、采文蛤。
1945年2月,新四军苏中四分区刚扫平一个伪军据点,在鸡窝庄休整时,他报名参加了新四军。在随部队出征前,二狗看到我衣不蔽体,十来岁了,还经常光着腚,便把他那条平时舍不得穿的粗布裤子送给我,并讪笑着对我说:“黄毛(我的小名),这个给你留着,让你经常想我。”
此后九年时间里,二狗参与了扫平小洋口、栟茶、丰利等伪军据点战斗。1946年9月,新四军一师整编为华野四纵,二狗便开始跟随部队南征北战,先后参加了莱芜、孟良崮、碾庄、陈官庄战役。1949年2月,他所在部队整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3军,该部渡江前炮击挑衅英国远东舰队。滚滚长江上,西方坚船利炮第一次举起了白旗。1952年9月,二狗随部队跨过鸭绿江入朝参战。他所属23军67师201团警侦工连(原201团警卫连整编),职务排长。1953年4月16日夜,他在夺取石岘洞北山战斗中壮烈牺牲。
当志愿军司令部、政治部签发的《革命军人牺牲证明书》送到家乡时,小洋口这块曾经被鲜血浸染过的土地上,已是“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向两岸……”
二狗大名叫杨德明,牺牲时年仅24岁。一转眼72年过去了,表哥的遗体依然掩埋在三八线以北的朝鲜铁原郡石岘洞北山附近。由于姑父姑妈早逝,表哥家里唯一留下的遗物就是当年送给我的那条粗布裤子,后来我用这条已经泛黄的补丁上打着补丁的旧裤在范公堤古道南侧为他扎了一个“稻草人”,建了衣冠冢。
硝烟未散
听父亲讲完尘封已久的往事,在这个下午,我驱车来到小洋口苏中四分区反“清乡”斗争资料陈列馆,这里风清水明、松柏苍翠。
在血与火交织泛黄的记忆里,当年日军制造的启东汇龙镇“硫磺放火惨案”、南通麻虾子榨“血泪滩惨案”、如皋“蚕豆血案”……依然在历史的回音壁上震荡!
在一间视频演播室里,我沉浸式倾听“苏中四分区反‘清乡’斗争史”。演播室没有椅子没有靠背,只能坐在直径9.18厘米的钢管上,让人如坐针毡。20分钟的反“清乡”视频循环重现8000里山河,300万江海儿女共赴国难的倔强与呐喊!一个个挺直的脊梁、不屈的面容,还有血肉之躯筑起的一道道移动的长城鲜活如初!
走出反“清乡”陈列馆,夕阳如晖,把如诗如画的小洋口晕染成一幅绚丽的宏伟画卷。对面绿树掩映下的桃花岛上,游人如织、纸鸢与海鸥齐飞……岛下面那片当年的芦苇荡在海印寺悠远的钟声里依然诉说着往日的沧桑和苦难,故乡海风吹过的河面依旧保留着当年的血性!恍惚间,我又看到那芦苇丛中穿灰色粗布衣服的身影……
岁月有光,因为有人在负重前行!
硝烟未散,烽火的记忆依然滚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