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军民与高邮战役的热血荣光
◎徐生建
1945年12月的江淮大地,寒风吹过高邮城墙的弹孔,也掠过南通江面的浪涛。当侵华日军在投降书上签字已过3月,高邮城内的日伪军仍负隅顽抗,一场注定载入史册的“中国抗日最后一战”在此打响。鲜为人知的是,千里之外的南通,江海儿女以血肉为盾、以智慧为刃,在对国民党军的战略牵制中撕开缺口,为高邮战役的胜利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东线屏障”。
高邮战役的意义早已超越一场战斗的胜负。它是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收官之战”,歼灭日军1100余人、伪军5000余人,拔掉了华中解放区内最后一个日伪据点,让“侵略者必败”的真理在炮火中淬炼得愈发耀眼;它更是中共领导的人民武装向世界证明:中国共产党不仅能领导人民打胜仗,更能在复杂局势中牢牢把握战略主动,为后续解放事业夯实根基。正如粟裕大将战后所言:“这一战,打垮的是敌人的抵抗,立起的是人民的信心。”
彼时的南通却成了国民党军企图搅局的“棋盘”。以第49军为核心的1.2万兵力在王铁汉的指挥下摆出“扇形防御”:白蒲镇的碉堡群卡住通榆公路,狼山、天生港的炮兵阵地虎视江面,妄图与扬州的第25军东西对进,对新四军形成南北夹击。可他们算错了两点:一是粟裕早已秘密调遣第7纵队驰援邵伯,让扬州援军寸步难行;二是南通军民早已织就一张“天罗地网”,等着他们自投罗网。
12月20日,国民党军第26旅2000余人沿通榆公路北上,刚到丁堰、林梓就撞上了“硬钉子”。新四军苏中军区地方武装玩起“麻雀战”:白天,小股部队埋地雷、炸桥梁,让敌军每走一公里都要付出代价;夜晚,冷枪袭扰不断,连炊事兵生火做饭都要提心吊胆。有老兵回忆:“我们没有重武器,就靠两条腿、一把枪,把敌人拖得精疲力尽。他们一天推进不到10公里,到23号就扛不住往回跑了!”更致命的是,我地方武装趁夜突袭天生港码头,一把火烧掉了国民党军的弹药和粮食,断了他们的“生命线”——后勤告急、士气低落,所谓的“夹击计划”从一开始就成了泡影。
在这场对日寇的最后一战中,南通军民的智慧与勇气是最锋利的武器。地下党组织提前截获敌军部署图,让伏击变得精准高效;被俘的国民党士兵被释放时,手里攥着“放下武器即获宽大”的传单,这成了瓦解敌军的“软刀子”;就连文工团的战士都在用生命传递信念。16岁的南通姑娘葛华,在高邮城外抱着麻绳放风筝,风筝上挂满劝降传单,敌人的子弹划破她的棉军帽,她仍死死攥着绳子不肯松手——“只要风筝能飞进城里,多一个敌人放下枪,前线的战友就少一分危险!”
而在高邮城的硝烟中,更多南通儿女在冲锋陷阵。如东小伙袁金生1941年参军时还是个18岁的少年,此时已成长为敢打敢冲的战士。他跟着部队爬城墙、炸碉堡,在枪林弹雨中屡立战功。在西北角的突击队攻城战斗,他同敌人展开肉搏战,先后刺死七个鬼子。最后为了掩护战友,胸部中弹壮烈牺牲。他没能看到新中国成立的曙光,却用生命践行了“保家卫国”的誓言。还有如东籍战士甄为民,在战役结束后,他一手握枪警惕残敌,一手拿笔记录历史,写下新闻特写《突破西城头》,让“中国抗日最后一战”的壮烈通过文字传遍大江南北。
这么多年过去了,南通的江风仍在诉说着这段历史。当年国民党军的碉堡早已湮没在城市发展的浪潮中,而袁金生、葛华、甄为民们的故事却像江海中的灯塔,照亮着我们对“英雄”的认知——所谓英雄,或许是冲锋陷阵的战士,或许是放风筝传传单的文工团员,或许是为部队送粮、传递情报的普通百姓。他们用不同的方式诠释着“家国”二字的重量。
如今再回望高邮战役,我们看到的不只是一场战斗的胜利,更是一种力量的传承——当人民与军队同心同德,当个体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就没有跨不过的坎、打不赢的仗。这,便是南通军民留给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中华民族在任何时代都能挺立潮头的底气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