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庆,步行从来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山地的高差、道路的曲折塑造了独特的“立体交通”格局,也让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们习惯了“上坡下坎”的出行节奏。
近年来,重庆充分依托本地特色资源,不断推进高品质慢行系统建设。截至目前,中心城区已累计建成山城步道超过840公里,一个“互联成网、便民高效、全龄友好”的多功能步道体系初步形成。
清晨,住在渝中区阿卡迪亚小区的陈女士从小区门口步道出发,通过慢行系统去九坑子农贸市场买菜。“以前买菜得绕好大一圈,现在几步路就到了!”她笑着说,“出行方便多了!”
阿卡迪亚小区依山而建,地形限制多,过去到最近的红岩村地铁站,看着就在眼前,但受制于高坡地形,得绕行近半小时。有了连接公共交通的步道后,居民去地铁站只要十来分钟。
阿卡迪亚小区的变化得益于重庆持续推进山城步道建设。独特的地形地貌使得重庆中心城区的各类公共空间分布零散。近年来,重庆以山城步道为载体,将原本分散的社区、公园、学校和地铁站通过步道串联成网。
重庆市住建委编制发布《重庆市慢行系统建设“十四五”规划(2021年—2025年)》,重点打造山城步道品牌。重庆市住建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做规划不仅是修一条路,还是重新梳理公共空间,让市民生活更便捷、体验更丰富。”
沿着半山崖线步道一路向前,场景不断变化。这条顺应山势匠心打造的步道沿途保留下抗战遗址、老城墙等历史印记,串联起历史脉络。渝中区石油路街道经济发展办公室主任周春见证了这里的变迁:“在这里散步就像翻阅一本活的城市史,让山城居民望见山、看见水、记住了乡愁。随着城市更新,楼高了,交通发达了,但山城步道串联起的城市空间让重庆人感叹,这里还是山城的老味道。”
在戴家巷,步道也悄然改变了社区生态。沿着蜿蜒而上的石阶步道,40多家咖啡馆、文创商店和独立书店错落有致,原本沉寂的老社区焕发出新活力。年产值突破亿元,这不仅是商业的复苏,更是社区的重生。
“步道不是单纯的通道,它串联起居民的生活动线、商业形态和文化记忆,是社区有机更新的重要纽带,这里真正做到了‘以步道兴社区,以慢行促融合’。”渝中区重点项目建设事务中心主任唐柏君说。
山城步道正用“慢”的方式为这座快节奏发展的城市注入新内涵。出行不再是负担,而是一段可以享受的时光。从市井街巷到江岸风光,从社区更新到文化传承,慢行步道让出行更绿色,也让山城更有韵味。
城市慢行系统带来的“生态+文化+社会”的融合发展模式既守护了自然基底,又激活了人文活力,更凝聚了社会共识。周志仪建议,绿道网络体系的规划与构建需将城市的自然基底、历史文脉及人文精神等核心要素系统内化,通过绿道线路的统筹设计,有效整合水网绿地、城镇乡村、旅游景区、文化节点与生态农业观光区等多类空间载体。
人民日报记者王昊男
杨颜菲 沈靖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