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6点,江西南昌,赣江江面薄雾未散,骑行爱好者王青已从英雄大桥下出发,沿着赣江风光带的绿道穿行。
“以前骑行得往郊区跑,现在在家门口就能‘穿江越湖’,两小时串联凤凰洲市民公园、秋水广场等好几个景点,累了还有驿站歇脚,太舒服了!”王青口中这条让人惬意的路线,是南昌红谷滩区以赣江为依托打造的28公里慢行系统——这条集步道、绿道于一体的生态长廊,为市民筑起散步、跑步、骑行的安全空间,让慢行成为放松身心、提升生活品质的日常。
来到“南昌之星”摩天轮下,彩色塑胶铺就的智慧跑道上,60多岁的张女士正和姐妹们沿着内侧慢走,“这路面走起来特别舒服,不硬不软,每天走两圈都不觉得累!”
不远处,智能存取包柜旁,晨练结束的市民王轩正取走随身物品,对于他来说,慢行系统的意义非同一般。王轩曾深受肥胖困扰,“过去,我体重200多斤,一度出现脂肪肝、腰椎间盘突出等问题,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沿江边步道慢走,渐渐爱上了运动。”
好的环境能影响人。“赣江沿线的设施建设不仅为大家提供了便捷的运动空间,更让我在科学锻炼的过程中感到放松和快乐。”王轩说。
这些让市民交口称赞的慢行体验,源于南昌市在城市规划建设中对民生需求的精准把握。
“从绿道串联的景观节点,到智慧化的配套设施,我们坚持‘生态优先、文城相融’的原则,通过开放绿地共享、绿道系统串联、科技赋能治理,把原本分散的滨江空间、文化地标、生态湿地连成有机整体。”红谷滩区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张三怀说,这条总长28公里的“生态景观带”已升级为“市民生活带”,来健身、游玩的市民一路可看江景、赏绿意。
“红谷滩赣江风光带凭借慢行系统,将生态优势转化为民生福祉,成为市民共享的活力空间,是城市滨水公共空间建设的生动范例。”南昌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副院长周志仪长期关注城市公共空间发展,在他看来,红谷滩赣江慢行系统的独特价值,在于将这一生态长廊转化为“可感知、可参与、可共享”的载体,为全国城市滨水空间开发提供了宝贵经验。
慢行系统发展越快,就越能为绿色出行和美好生活提供支撑。这些慢行线路,或融入山水,或串联街巷,让市民在脚步间感受健康节奏,也在风景里留下美好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