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0
星期五
当前报纸名称:江海晚报

抢掰玉米

日期:09-11
字号:
版面:第A15版:夜明珠       上一篇    下一篇

◎龙水

“含苞欲放等人摘,胡须长在叶子外。一柱擎天真潇洒,兄弟无言嘴笑开。”台风“竹节草”过后,经雨水洗礼的田野弥漫着丰收的气息。农家期盼的玉米收获季又到来了。清晨5时,我和妻子推着独轮车,来到宅后田里准备掰玉米。

站在热得像蒸笼的田里,那一行行、一棵棵粗壮的玉米,就像威武雄壮、排列整齐的士兵等着我们检阅。我们系上布兜,一人一行,从路边第一根玉米秆开始动起手来。

随着手撕包壳发出的“刷刷”声,伴着“啪啪”的脆响,一穗穗散发着清香的玉米棒被我们掰下,塞进布兜。布兜变得鼓鼓囊囊,重得直往下垂。此时的我汗如雨下。两行分别长30余米的玉米棒很快就被我们拿下。我们再顺着另一行掰了起来。与此同时,一袋袋玉米棒被装上了独轮车,一车车玉米棒又被我推回家,倒在水泥地上暴晒。金色的阳光照在玉米棒上,整个院子仿佛染上了一层金光。

玉米是农家的主粮。从我记事起,就耳濡目染母亲种玉米的过程。每年清明前夕,母亲便早早来到沾满露珠的蚕豆地里,弯腰将匍匐在地的蚕豆秸拢在一起,再用布条轻轻一扎,这样两行蚕豆间便腾出了一米多宽的空隙。之后,母亲用锄头将地上的杂草除干净。田块整理好后,母亲在蚕豆秸的中间拉上一根细绳,用拖锄拖出一条笔直的两三厘米深的浅沟后开始播种。只见她娴熟地将暴晒过的玉米种倒在一只小桶里,用手抓上一把,手指间弹出两三粒玉米种作为一窝,间隔10厘米又是一窝。一行播种完后,母亲用钉耙将种有玉米的浅沟填平。

随着地温升高和雨水滋润,玉米秧破土而出,长势煞是喜人。这个时候,母亲不失时机,到田里将多余的玉米秧拔掉,每窝留下两棵。经过施肥,玉米秆铆足了劲地往上长,待长到小腿高时,碧翡的玉米秆上上下下伸出层层叠叠的绿叶。

到了春末夏初,玉米开始扬花摆果。这个时候,天气往往造成玉米倒伏。多少次大风大雨后,母亲总是第一时间来到地里,将倒下的玉米一棵棵扶起,然后用铲子掘上一块泥巴,压在玉米根上,再用脚踏实。每次扶完玉米的她身上沾满了泥水,疲惫不堪。真可谓,“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在母亲的精心培管下,我家的玉米棒长得又粗又长。每年掰玉米的时候,母亲拿着又长又大的玉米棒,布满皱纹的脸上乐开了花。

9年前,母亲去世后,我和妻子接过了责任田并年年种植玉米。虽然我和妻子都在单位工作,但哪怕工作再忙,下班再晚,也要到田里去干一会儿,不让农活落下半步。今年芒种过后,大雨连绵。幸好我们早早地做好清沟理墒,因而排水系统较畅,能够雨停田干。为此,田里的玉米长势喜人,人见人夸。

大暑后,翠绿的玉米叶片渐渐泛黄,沉重的玉米棒趋于成熟。瞅准时机、已退休在家的妻子趁着小孙女入睡之际,带着刀子将玉米头一棵棵剁掉,以确保玉米籽粒更加饱满,更加成熟。台风过后,天气放晴,我和妻子冒高温、战酷暑,连开了两个早工,硬是将一千多斤的玉米棒掰回了家。

春种夏收金黄粒,年年丰产乐呵呵。望着场地上玉米堆成小山般,看着每一粒玉米都贮满阳光的玉米棒,收获的自豪感油然而生,连日的疲倦顷刻间荡然无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