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0
星期五
当前报纸名称:江海晚报

两名严重烧伤患者的新生之路

日期:09-11
字号:
版面:第A12版:健康周刊       上一篇    下一篇

医生了解患者康复情况。

近日,两位烧伤患者在通大附院烧伤救治团队的“硬核”实力救治下脱离了危险,进入了康复治疗阶段。

三个月前,一场突如其来的意外,让如东的季老伯全身遭受重创,被紧急送往通大附院。入院时,他全身81%的面积特重度烧伤,躯干、四肢、面部等关键部位均为二度至三度烧伤,且伴随呼吸道烧伤。“患者入院时已出现休克前期症状,若不及时干预,随时可能因感染、多器官功能衰竭危及生命。”张逸教授回忆道。医院一键启动急危重烧伤患者“绿色通道”,治疗团队迅速确立“抗休克—抗感染—功能修复”三步走核心方案。

救治的第一步,稳生命,团队迅速为季老伯开展液体复苏治疗,精准计算每小时补液量,维持循环稳定;同时实施气道管理,评估气道损伤情况,预防窒息风险;针对大面积创面,医护人员每天定时清创、换药、包扎,严格把控创面感染“第一道防线”。

待生命体征平稳后,团队分3次为他施行切痂植皮手术,遵循分阶段、阶梯式修复策略,精准清创、移植,最大限度保护容貌和肢体功能。术后,通过抗感染、调控血糖血压、强化营养支持等综合治疗,季老伯平稳度过了感染期及多器官功能障碍风险期。

如今,季老伯已进入系统康复治疗阶段,预防瘢痕增生与关节挛缩成为康复重点,医护人员每日指导他进行肢体功能锻炼,从轻柔的关节屈伸逐步增加强度。值得一提的是,烧伤康复干预实际从患者入院的第1天就已经开始。“康复必须早期介入,不能等创面完全长好再开始,”张逸教授强调,“这种‘康复前置’理念,是我科创面修复的一大特色。”

另一名患者张先生的康复之路始于一场跨越千里的“返乡求医”,从张先生在济南务工时意外烧伤,全身27%的面积受损,在当地医院接受植皮手术后,术后疼痛明显,康复过程极为煎熬。“像电流往骨头里钻,又像麻绳死死勒紧手腕,连握拳都困难”,尤其夜间频频发作的剧痛让他几近失去信心。

就在夫妻俩一筹莫展时,张先生的爱人想起了家乡的通大附院——“早就听说这家医院在烧伤救治领域声望高,术后康复也做得细。”抱着最后一丝希望,她毅然决定带张先生转院回家乡接受治疗。

接诊后,烧伤整形科团队第一时间为张先生做了全面评估,制定出“浸泡治疗+激光干预+功能锻炼+新生皮肤护理”的个性化康复方案。康复周期漫长,张先生在创面康复期间仍未停下务工的脚步,辗转于海南、济南等多个省市。但无论身在何处,每到康复治疗的节点,他和爱人都会提前订好往返机票,专程从务工城市赶回南通。“别的地方不是没想过,但通大附院的医生最懂我的情况,方案调得特别准,”张先生言语中充满信任,“再远再麻烦,只要在这里治,心里就踏实。”

“我们将始终把病人的利益摆在首位,让病人有尊严地回归社会,给病患带来希望,不断超越自我,医者仁心,不负这一身白色战袍。”张逸教授表示。

本报通讯员吴丹丹 本报记者李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