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1
星期六
当前报纸名称:江海晚报

留在心里的暖从未远去

日期:09-10
字号:
版面:第A15版:夜明珠       上一篇    下一篇

◎徐国华

听闻南通市原副市长马汉坤与世长辞的消息,我的心瞬间被悲伤填满。那些年他心系群众、为企业纾困的往事如潮水般涌上心头,尤其想起他为新坝绳网机械厂奔波的日夜,更觉这位老领导的身影从未远去。

20世纪90年代,我担任新坝绳网机械厂厂长。那段日子,工厂的困境至今想来仍让人揪心——没有流动资金,找不到原材料渠道,生产时断时续,“开一天停两天”成了常态,职工工资发不出来,人心浮动。作为厂长,我整天愁得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却始终找不到破局的办法。

转机出现在1990年5月11日的清晨。那天,没有任何提前通知,没有前呼后拥的陪同,时任南通县县长的马汉坤下了车,径直走进了工厂车间。他没先找干部谈话,而是走到机器旁,仔细察看设备运转情况,又俯下身子和操作机器的工人拉家常,问生产、问难处,每一个问题都问到了大家的心坎里。

车间主任慌忙给我打电话时,我还下意识以为是来谈合作的“客户老板”。直到电话那头传来平静却有力的声音:“我是南通县县长马汉坤。”我才猛然反应过来,急匆匆往厂里赶。等我跑到车间,却见马县长早已让秘书通知了银行、工商、税务和镇政府的工作人员,就在车间旁的空地上开始现场办公。

“解决促产金6万元。”当马县长说出这句话时,语气坚定,掷地有声。在那个年代,6万元不是小数目,对濒临倒闭的我们来说更是救命钱。这笔钱像一场及时雨,顺着工厂的“血管”流遍每个角落——我们买了原材料,恢复了连续生产,拖欠的工资慢慢补上,职工们脸上重新有了笑容。那时我总觉得,工厂就像一艘搁浅的船,而马县长就是为我们寻来“活水”的人。

没过多久,马县长又一次“不请自来”。他没说一句客套话,见面就问:“工厂现在怎么样?还缺啥?”当听到“一切正常,生产稳住了”的答复时,他紧绷的眉头舒展开,脸上露出了真切的笑容。中午,他执意要留在厂里食堂吃饭,没有单独开小灶,就和工人师傅、技术人员围坐在一张桌子上。那顿饭再普通不过:一碗红烧肉、一盘烧饼炒韭菜、一碗炖蛋,可马县长吃得格外香。他边吃边听大家聊生产进度,问家里的难处,没有半点县长的架子,倒像邻里间串门的老大哥。食堂里的笑声混着饭菜的香气,成了我记忆里最温暖的画面。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资金的难题刚解决,原材料短缺又成了新的拦路虎。我把这事跟马县长一说,他没半分犹豫,当即表示“这事我来协调”。那段时间,他四处奔走,最后直接联系了化工部的领导,一遍遍说明工厂的困境,恳请帮忙协调原材料。化工部领导被他的务实和为企业办实事的诚意打动,最终协调扬子乙烯为我们解决了部分原材料。当我带着工人用笤帚一点点扫起那八吨塑料粒子的下脚料时,眼眶忍不住发热——那不是普通的塑料粒,是马县长放下身段“弯腰”为我们争取来的生机,是他把群众的难事真真切切当成了自己的急事。

马县长对工厂的关心让我心里过意不去,过年时,我揣着两条“茶花”烟和一盒茶叶想去感谢他,可这份心意却被他让秘书原封不动地退了回来。他用行动告诉我们,“为官不贪一针一线”是底线。后来,他生病住院,听说一天要吃六只鸡蛋,我就带了一点小米和鸡蛋去看望他,这次他却欣然收下了,没有推辞,没有距离。那一刻我才懂得,他拒的是攀附的“礼”,收的是真心的“情”,在他心里,群众的牵挂就和家人的心意一样珍贵。

一晃几十年过去了,我与马县长、马书记、马副市长结下了深厚友谊。

2020年,我爱人突发疾病去世,那段日子我陷在悲痛里无法自拔,觉得天都是灰的。可让我没想到的是,已经退休的马副市长携夫人专程赶来吊唁。他没说太多安慰的话,只是拍了拍我的肩膀,静静地陪我坐了一会儿。可这份亲自登门的惦念却像一束光,一点点驱散了我心头的阴霾。

今年5月11日,马副市长躺在医院的病床上还不忘给我打电话,问我企业的发展情况。在这位老领导的心里,从来都装着百姓的悲欢——不只是工作上的帮扶,更有生活里的体谅。

如今,马汉坤这位老领导已驾鹤西去,可他留在车间里的足迹、食堂里的笑声、群众心里的温度从未远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