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晓云
须景昌(1918—2015),南通市水利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918年2月出生于无锡。1942年毕业于之江大学土木工程系。20世纪40年代至50年代初期,主要从事江南水利、钱塘江海塘、苏南海塘等工程的规划、设计和施工;1955年以来,在南通水利系统从事水利工作,先后担任南通市水利局农水科科长,南通市水利史志办公室主任,南通市水利学会副理事长,南通市老年科学协会水利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南通市七届、八届人大代表。他为南通地区水利规划、设计、测量中的技术组织和技术指导做过大量的工作。
◆须景昌参与水力挖土研发
水力挖土始于1959年,当时要求1959年要完成船闸开挖闸塘土方达29万立方米,时间紧、劳动强度大。市领导决定试验用水力冲土、用泥浆泵打出的方法。须景昌与当时的副市长王敏之、工程师沈国治朝夕相处,一起研究水力挖土相关事宜。经过差不多一个月的时间,沈国治工程师把高压水枪和泥浆泵的图纸设计出来;后经七一机床厂、造船厂等几家厂的技术人员会商,密切配合、团结协作;沈国治工程师现场指导,克服种种困难,终于制造出第一套水力挖土机组;接着,将内燃机、泥浆泵、4支水枪等安装在船上,进入南通船闸闸塘施工试验,获得了成功。后来,南通专署水利局还专门设立了水力挖土队,有水力挖土机25套,1959年顺利完成29万立方米的闸塘土方采挖任务。
据须景昌回忆,1959年12月8日,南通地委在任港枢纽召开水利现场会。
南通地委常委、副专员郭深同志带领各县负责水利的副书记、水利局局长,还邀请省水利厅有关领导和扬州、盐城两地专署的代表,参观南通船闸采用水力挖土机组开挖闸塘的施工现场,推广水力挖土技术。南通受到水利部的表扬,全国、各省各地都派员来南通参观、索取设计图纸,回去仿制,用于水利工地。20世纪80年代以来,水力挖土技术已在我市广泛应用。
1984年,须景昌和沈国治工程师在连云港海滨疗养院疗养时,一起回忆24年前的一幕,甚是感动。2007年,须景昌回忆这段难忘的经历,撰文《王敏之与水力挖土》(刊于2007年7月9日《南通日报》)、《水力挖土研创记》(刊于2007年第3期《南通今古》)。
◆须景昌与《南通市水利志》
1998年,由黄山出版社出版的《南通市水利志》是时任南通市水利局史志办公室主任的须景昌执笔编写,历时13年,6次修改,水利志记录的时间到1990年。全志共13篇42章125节约50万字,涉及“自然概况”“水文水资源”“江海堤防”“河道”“水工建筑”“农田水利”“滩涂围垦”等内容。“志稿资料丰富、项目齐全、结构合理,详今略古,是一部具有地方特色的专业志稿。”时任江苏省水利厅副厅长戴玉凯在《南通市水利志》评审会上作了这样高度的评价。
须景昌在编纂《南通市水利志》时充分考虑到“篇目设计与序列”“篇目层次设计”及“纵横关系”等。在“概述”篇中概括叙述了南通水利事业的起源与发展;“大事记”中以时为经、以事为纬,纵贯古今;各篇在纵向层次,用分期法、编年法、始末法分别叙述。同时,水利志在编纂时突出南通各县(市、区)地方水利特点。须景昌撰写的《浅谈水利志的篇目结构》《大禹高歌铸春秋》对水利志的编纂情况有详细说明。
须景昌在编纂过程中查阅南通的地方史乘、大量水利档案等,征集各类水利资料1000多万字,整理了400多万字的资料稿。其间编辑了《南通水利史志资料选辑》(共四辑)、撰写了《南通市水利工作大事记》(初稿)和《南通市志·水利志》(初稿)。
在《南通市水利志》编写过程中,须景昌从1985年开始就请有关领导、专家、学者为《南通市水利志》题词。这里介绍几个。汪胡桢(1897—1989)是我国著名的水利专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须景昌就读于之江大学时,汪胡桢是他的老师,给他讲授过“灌溉工程”“给水工程”“排水工程”等课程。须恺(1900—1970),水利工程学家和教育家,我国现代水利科技事业的先驱。他是须景昌的堂兄,又是汪胡桢在南京河海工程专门学校的同学,须景昌和汪胡桢老师特别亲近。汪胡桢1986年9月为《南通市水利志》题词:“南通市,斥卤地;经妙手,成佳壤;引江水,增水田;棉与稻,都丰收。”姚汉源(1913—2009)是我国著名的水利专家、我国水利史研究的开拓者,他1986年10月20日为《南通市水利志》题词:“志以继往开来,南通倚长江通远泽,古多水利,将来定有远超前人者。”郑肇经(1894—1989),中国近代科学治水和水利科学研究事业的先行者、奠基人,创建了中国第一个水文研究所和水利文献编纂委员会。1986年9月25日,他为《南通市水利志》题词:“科学治水,兴利祛害,盛世修志,继往开来。”陈从周(1918—2000),我国著名古建筑园林艺术学家,他是须景昌之江大学的同学,1986年10月5日来函并附题签:“编南通水利志,必须将宋希尚先生写入,宋为张啬公门人,南通各港皆其出力。宋去年客死台湾,遗著我复印送南通博物馆:《长江通考》《河上人语》《值得回忆的事》(此三书南通博物馆有,张绪武副省长处亦有。皆我赠)。此三书记南通水利甚详,如志南通不见是书陋矣。”于是,须景昌到南通博物馆借此3本书,为编写《南通市水利志》提供了翔实的资料。2004年,须景昌撰文《陈从周与南通》发表于同年《南通今古》第3期,陈从周为《南通市水利志》题词的事情也写在该文中。
◆须景昌之水利文选
——《水利春秋》
2006年,须景昌个人水利文选《水利春秋》出版,全国政协原常委张绪武先生(张謇之孙)为其作序。《水利春秋》20万字,书中的35篇文章从他历年撰写的118篇水利科技、文史论文中精心挑选。该书内容丰富,读后受益匪浅,涵盖“岁月回眸”“治水方略”“张謇研究”“史海钩沉”“人物剪影”等五大部分。
“岁月回眸”“张謇研究”“史海钩沉”主要是水利史研究方面的内容,涉及南通的河流、闸坝、台风洪水、农田水利历史等,特别是他对于张謇在水利方面所作贡献的研究,全面、细致而深入。书中收录了他研究张謇的其中5篇文章,分别是《略论张謇对盐垦水利的贡献》(原载《南通水利》2004年第1期)、《张謇与淮河治理》(原载《南通水利》2004年第2期)、《中国近代水利——张謇》(原载《南通水利》2005年第1期)、《张謇与水利教育》(原载《江苏水利》2003年第6期)、《张謇与南通水利》(原载《江苏水利》2004年第5期)。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须景昌撰文《张謇的治水思想和治水活动》参加了1990年9月11日至15日由中国水利学会水利史研究会在陕西省泾惠渠管理局举办的中国近代水利史学术讨论会。这篇文章随后被收录至1992年河海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近代水利史论文集》。该论文集由周魁一、郑连第、郭涛、蔡蕃等人共同编选。
“治水方略”主要撰写水利方面的科技论文,内容涉及南通市水资源特点、河流水质、江滩围垦、长江护岸工程等,涉及面广、材料翔实、分析透彻,为后人研究南通水利情况提供了很好的依据和参考。
“人物剪影”板块主要是一些重要人物的故事,有南通治水史上的特来克、郭深;他的堂兄、现代水利先驱须恺;他的老师、中国连拱坝之父汪胡桢和章草大家王蘧常;他的同学、抗日英雄鲍志椿和古建筑园林艺术学家陈从周。
须景昌退休后主要是在老年大学苦学书法、精研花鸟画。他也偶尔作诗,《南通水利史志资料选辑(第四辑)》刊登过他的诗《赞灵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