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25南通民生实事项目——公共场所增配AED机发放仪式”在南通创新区全民健身中心举行。市政府、市红十字会、市慈善联合总会、市体育局、创新区相关领导,健身爱好者及周边社区群众等100多人参加了本次活动。
(9月9日本报3版)
使其发挥兜底作用
□郭宝哲
AED在南通的广泛投放是公共服务向“生命优先”的重要延伸,回应了群众对“安全兜底”的迫切需求。这种“按需投放”的思路也为其他城市完善急救设施提供了可借鉴的范本。
更值得关注的是,南通并未止步于设备投放,而是同步推进“技能普及”,破解了AED“有而不用”的痛点。正如市民王女士所说,“亲手操作后心里更有底”,这种“设备+技能”的同步推进,才让AED真正具备了“救命能力”。
推动急救保障升级,还需建立“设备覆盖+技能培训+制度保障”的长效机制。一方面,应继续扩大AED投放范围,让心肺复苏、AED使用等技能成为“全民必备常识”;同时,还可通过完善“好人法”等制度,明确施救者免责条款,消除群众“不敢救”的顾虑。唯有让设备“随处可见”、技能“人人掌握”、施救“无后顾之忧”,才能让每一台AED都成为真正的“生命卫士”,让公共急救体系真正发挥兜底作用。
要配备好更要用好
□刘予涵
在公共场所广泛配置、普及使用AED,是为患者争取抢救时间、提高救治成功率的有效方式,同时,对于建立公众急救培训体系、完善公众急救支持性环境、呵护群众健康都有着积极意义。
但笔者以为,公共场所AED的配备固然重要,但不能一投了之,还要强化应急救护知识普及和AED使用培训。首先,要广泛开展AED知识宣传教育,提升公众对AED的关注度、知晓度和认识度,让AED广为人知。其次,每个安装点要有专业人员讲授操作方法,对公共场所驻场的工作人员、志愿者以及商家开展培训,让更多人懂得急救知识,掌握AED使用方法,关键时敢于伸出援手施救,这样才能确保设备“能用、敢用、会用”,真正让AED成为守护市民生命的“应急卫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