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1
星期六
当前报纸名称:江海晚报

永不消逝的生命之光

日期:09-09
字号:
版面:第A15版:夜明珠       上一篇    下一篇

◎贲义平

2019年4月的一天,石鲜岩、徐旭初、周兰芬、徐曦四人来到如皋市江安镇的大圩四号、佘家圩,然后又去了镇江北固山。他们此行正是为了了却一位革命老前辈的遗愿,将其永不消逝的“生命之光”洒在了他的衣胞之地和驰骋过的沙场。

老前辈名为李士伦,1927年10月出生于如皋西南乡的大圩四号(现江安镇百新村)的农民家庭,自幼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上过私塾,曾在周庄头县立高小读书。

聪明、豁达、机智、勇敢又有文化的他一心向往革命,立志要为穷苦大众贡献毕生。1944年3月,16岁的李士伦当上了江安区百新乡儿童团团长,从此走上了革命道路。当时,新市、西来、南小庄据点的日伪军经常下乡扫荡,他带领儿童团员在村头站岗放哨,密切注视敌人动向,一有情况立即向上级汇报,多次使老百姓免遭生灵涂炭。

1944年6月,李士伦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同年7月,任如皋县江安区百新乡财经主任。1946年8月任江安区百新乡乡长。此时的李士伦刚满20岁,正风华正茂、意气风发,号召力、影响力越来越大。国民党反动派对他恨之入骨,向社会公开悬赏缉拿,意欲除之而后快。1947年,苏中地区国民党军重兵压境,白色恐怖笼罩,地主还乡团疯狂进行反攻倒算,革命形势处于暂时的低潮。为了有效打击敌人的嚣张气焰,鼓舞解放区人民的革命斗志,保卫革命斗争成果,区乡领导在李士伦家的密室开会,研究部署行动方案。不料被坏人告密,附近新市据点的敌人直扑他家。放哨人连发紧急信号,好在屋后河里水浅,李士伦带着与会人员从后门直接蹚河分散转移。敌人扑了个空,恼羞成怒抓走他的大嫂石征美,逼她交出李士伦。一个裹着小脚的娇小女人被严刑拷打得死去活来,始终未吐半字。当天夜里漆黑一片,伸手不见五指。残忍的敌人竟然将她捆着装上船要扔进江里,船工在她再三求告下良心发现,把一块石头扔进江水蒙混押解的敌人,然后放了她。而她在黑暗中的麦田里整整爬行一夜才摸到家门。

又一天下午,李士伦被敌人眼线盯上不幸被捕,在押送途中趁敌不备,猛力挣脱绑绳拔腿就跑。敌人在后边紧追不放,密集的子弹从耳边飞过。情急中,李士伦钻进一条巷子,一个箭步跃进了佘家圩一户人家院子。女主人听到枪声很快明白了一切,立刻将他拉到后屋,叫他赶紧躺到床上,头上扎一根布条,盖上被子蒙着头,又将马桶踢翻在地,尔后放下门帘。刚到院子里,敌人赶到,反复盘问女主人,家里有没有外人进来,女主人坚定地回答:没有!只有儿媳妇病倒在床上,求求你们不要吓了她。敌人撩开门帘,一股臭气袭来,又见满地粪便,连忙捂着鼻子退出。就这样在女主人机智的掩护下,李士伦逃过了一劫,从此也多了个救命的妈妈。

1948年,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国民党反动派节节败退,解放区面积和人口大幅增加,土地改革深入开展,老区江安更是如火如荼,全国解放的曙光在前。李士伦瞒着父母来到横家岱部队驻地,报名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担任华东苏北如皋独立团政治处书记兼统计干事,年底调任华东苏北如皋县城防司令部书记,1949年4月任华东苏北如皋县大队书记兼干事。1950年,李士伦赴朝作战,任志愿军后勤一分部警卫三团三营八连副指导员、后勤一分部汽车五团政治处助理员等职。

1950年,他的同乡同学、19岁的石征琴听说李士伦去了朝鲜战场,也瞒着家人参加了志愿军,改名为石华。她先在苏州接受医疗培训,然后寻着李士伦的足迹走到了一起,共同的革命志向和人生抱负让他们结为夫妻、革命伴侣。1958年,他们带着女儿和儿子回到祖国,石华被安排在苏州医学院工作,李士伦到第二政治学校学习深造,毕业后任解放军汽车五团政治处助理员、镇江汽车学校政治部宣传科干事等职,1984年12月以副师职离休于天津总后第一干休所,1988年被授予独立功勋荣誉章,2010年6月在天津逝世。

李士伦忠诚于党的党性原则、浓厚强烈的家国情怀、清正廉洁的人格魅力、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让人难以忘怀。从向党宣誓的那一刻起,他就把自己的一切交给了党,从地方转部队到援朝,回国后从镇江辗转重庆再到天津,易职25次,历练数十个岗位,从未怨言,只是奉献,这正是对党的忠诚与信仰。他从未向领导打招呼要求照顾子女及亲人,而是要求子女们靠自己的双手去创造自己的前途。当得知儿子李亚力(原名苏朝)在山东部队因意外事故牺牲时,李士伦强忍丧子之痛,平静地说“当兵打仗总要死人的”,而面对当年的救命恩人,他却双眼含泪深情地连叫几声“妈妈”。他光明磊落,当见到同事看电影时令勤务兵打水给他洗手,毫不留情地批评:“你这是官僚!”他非常好读书,手不离马列和毛泽东选集,能文善诗,却未能留下非凡一生的个人传记。他一生经历了无数次生死考验,面对死亡视死如归,展现了共产党人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的浪漫情怀。他生前遗言,魂归故里,灰洒山河。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就是百岁人生,戎马一生的李士伦,江安红色土地上的骄子,永不消逝的生命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