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周
林奶奶推着婴儿车在小区步道上慢慢走着,五个月大的孙子在车里“咿呀、咿呀”叫得欢。这是她晋升为奶奶的第一个秋天。
回到家,林奶奶刚准备给孙子喂点水,手机弹出一则短信:“【卫生健康委育儿补贴】尊敬的家长:您可申领2025年度育儿补贴3600元。收到通知,请点击下方链接登录官方服务办理大厅自动申领领取,请在8月25日之前认证,逾期申请视为放弃,不再受理。”
林爷爷探头看了一眼:“这不是正好吗?前天,社区工作人员上门登记新生儿信息,说近期会发放育儿补贴。3600元能给宝宝买十几罐奶粉呢。”林奶奶微微皱眉:“我总觉得这信息哪里不对劲……”她想起昨天楼栋群里网格员的提醒:“育儿补贴申领尚未正式开始,谨防诈骗。”
这时,吮吸着奶瓶的孙子打了饱嗝,林奶奶给他擦拭涎水的间隙,注意到发送短信的号码是一长串乱码。心生疑虑的她决定找社区民警小张问问,她把孙子往爷爷怀里一塞,出门直奔警务室而去。
在小区门口,林奶奶遇见了正在发放反诈宣传手册的小张。听完林奶奶的讲述,小张解析道:“阿姨,这是典型的新骗局!最近很多新生儿家长都收到类似短信。”他指着宣传手册上的案例:“新政策初期,信息传递存在‘时间差’和‘解读差’,加上公众对申领细节不熟悉,极易被不法分子制造的紧张氛围误导。”“小张,那你说骗子怎么知道我家新添了孙子?”林奶奶问。“信息泄露的渠道很多。母婴店会员登记、产检医院预约,甚至网上购买的婴儿用品收货信息,都可能被不法分子利用。”小张无奈地摇头。
就在他们交谈时,林奶奶的手机响了。来电显示是“96110”,国家反诈中心专用号码。客服工作人员提醒:“女士,我们监测到您可能遭遇育儿补贴诈骗,请注意任何要求提供个人信息或验证码的链接都是诈骗……”
这个电话让林奶奶备感安心。她决定把情况向社区反馈。
林奶奶刚说了句“育儿补贴骗局”,服务大厅里顿时炸开了锅,几个前来办理业务的邻居话就多了。
“昨天我已经在假网站填了个人信息及银行卡信息,女儿提醒我一定要辨别真假网站,政府官方网址的后缀一般都是gov.cn,如果不是,那就是伪造的。我仔细一瞧,那网站界面看似与官方一致,就后缀不同,骗子可真狡猾。”王姨心有余悸。“我差点也上当了。因为符合申领条件,我心头一高兴,对方让打开屏幕共享功能,我就打开了,要不是我老婆警觉,银行卡里的五万块就没了。”抱着双胞胎的年轻爸爸说,“骗子的套路五花八门,有冒充财政局工作人员要求交‘保证金’的,有谎称‘补贴误发’要求退回的……”
社区网格员见状,把大家请到多媒体教室,在电子屏上展示正规的申领流程:“……本月下旬各地政务平台才陆续开放申领通道,绝对不会用私人短信催办。”她特别强调,“而且整个过程不需要输入银行密码或验证码。”
当晚,林奶奶在官方政务App上看到了育儿补贴申领通道正式开通的推送。她按照指引操作,填写孩子信息和父母信息并上传相关证明材料,不到五分钟就完成了申请。整个过程清晰透明,没有任何敏感信息要求。
周末,林奶奶受邀参加社区反诈宣传活动。她把自己的经历编成小故事分享给邻居们。民警小张在现场演示:“骗子的手段不断升级,他们不仅发送含有虚假链接的短信,声称可‘快速申领育儿补贴’,还盗用‘国家政务服务平台’标识打造高仿网站,甚至设置了‘育儿补贴申领’浮窗,诱导受害者填写身份证、银行卡等敏感信息。他们在微信群、QQ群发布‘育儿补贴快速申领’‘过期视为放弃’等虚假信息,制造紧张氛围,通过‘名额有限’‘最后三天’‘点击链接即可申请’等诈骗话术诱导受害人。”他教大家一个简单识别骗子的方法:“现在主动联系你‘领取育儿补贴’的,一定是诈骗。”
“真正线上的申领渠道只有三个。”投影仪上显示,“各地省级政务服务平台、支付宝和微信。大家可通过这三个渠道使用手机线上便捷办理。因特殊原因无法通过线上申领的,可到婴幼儿户籍地乡镇、街道办理。”
最后,小张画重点:“如不慎点击信息里的链接,进入页面要求填写各种信息尤其是验证码,要求人脸识别的,切勿操作,更不能按其提示转账汇款,以免造成财产损失。如遇可疑情况,及时拨打96110进行咨询举报或拨打110报警。”
隔了五日,林奶奶儿子的社保卡收到了3600元补贴到账的短信提醒,这是来自“12320”卫生健康服务热线的正规通知。林奶奶特意将它与之前的诈骗短信做成对比图发到社区群,“正规通知会明确告知发放金额和周期,不会包含任何链接,更不会提及限时领取、过期作废的内容。”
夜深人静,林奶奶看着孙子熟睡的脸庞,在朋友圈里写道:“育儿补贴是国家送给每个家庭的关爱,而守护这份关爱需要我们共同努力。记住,遇到可疑情况,我们慢一点、谨慎一点,多问一句、多核实一遍,切勿轻信陌生链接和电话。我们要让温暖安全抵达每一个符合申领条件的新生儿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