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苏超改名”谣言传播甚广。江苏省足协副主席王小湾下场辟谣:“苏超没有改名,也没有想过要改名。”才算终结了这场闹剧。
这并非苏超首次被谣言笼罩。上一次的谣言发生于赛事刚刚起势的6月初。当时,网上盛传:“苏超”直接跟中国足协正面杠上了!足协说要派人指导运营,江苏足协直接搬出“这是文旅项目”当挡箭牌,明摆着不买账。但最终被多方证实为假消息,江苏有关部门回应称:没有的事,假的。
为什么苏超的谣言与讨论如此容易传播?一方面自然是苏超超高的热度。另一方面则是信任缺口。在中国足球的语境里,足协几乎是滋生谣言最肥沃的土壤。毕竟,多年来中国足球管理失序,公信力透支,以至于一度形成了“足协一出手,好事就变坏”的刻板印象。
近年来,国字号队伍表现不佳,职业联赛低迷已久,中超观众人数和商业价值持续缩水。对比之下,人们似乎更愿意把希望寄托到“草根联赛”上,同时也更担心“一旦足协插手,苏超恐步中超后尘”。这种复杂的心态,反而让谣言更容易获得情绪动员的力量。
但我们不能只看到谣言。苏超的价值并不在于“会不会被收编”,也无关乎“会不会改名”,而是因为它证明了:哪怕没有大牌球星,没有巨额投入,只要赛制公平、地域对抗鲜明,就能点燃数万人的激情。
更深层次的意义在于,苏超不仅仅是一个省级业余足球联赛,也是在探索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地名经济。当南京、苏州、南通等这些地名在球场上成为旗帜和符号,观众在为球队加油呐喊的同时,也在为城市背书。而对城市来说,每一个主场比赛都是一次城市的“节日”,带动人流和消费,还能激活球场之外的生活链条。这其实是一种超越体育的全新逻辑:通过赛事把城市名字做成品牌,把群众参与变成消费场景,把草根故事转化为社会叙事。前不久,江苏省五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协同推动地名文化多业融合 更好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通知》,提出将推动地名与文旅、产业、美食等深度融合,让地名活起来、火起来,打造“地名经济”新亮点,便是一种例证。
苏超连谣言都能火,但更重要的是,我们不该让谣言淹没它真正的价值。毕竟,苏超已经用事实证明,比赛只是一个契机,当其与城市深度绑定,还能带来更大的想象空间。这才是苏超最值得被看见的地方。据《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