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健全
夏至,万物以荣,菜地里的一畦苋菜,或青,或红,兀自滋长。青青苋菜,油绿滴翠,仿佛给人一种消夏的凉意。而色泽天成的红苋菜则像一地野火,欢欣童心。
井台边,妈妈汲水洗菜,直至浮沫汰尽乃罢。记得,妈妈一边揉着苋菜叶,一边说:“苋菜不要油,只要三把揉。”待沥干了水,剥几瓣蒜头,拍裂蒜瓣,便上灶台。旺火烹油,刺啦一下,尽情翻炒,深紫的叶子变成了胭脂色,白胖的蒜瓣也染得粉红。出锅,红苋菜馥郁的香气顿时弥散开来,沁人心脾。上得桌来,我总是不先搛菜,而是先舀两勺红红的苋菜汁,搅拌一碗白米饭,霎时,那红米饭艳若桃花,多么诱人。及至开吃,嘴里不停叫唤:“吃红米饭,吃红米饭喽!”这是我漫漫长夏里的童年印记,可能也是我们一代人的共同记忆。等到长大了,有天读到“羹惟野苋红”,如遇知音,一见如故。端的是佩服陆放翁这么随口一句,道尽清平生活的本真之外,更是说出了我的心里话。
当然,因为喜欢,愈加懂得,就像爱上一个人,自然关注它的一切,乃至细枝末叶。别的不说,单是其叶,便有粉绿色、红色、暗紫色或带紫斑色之多,故古人分白苋、赤苋、紫苋、五色苋等数种,加上人苋和马齿苋,统称为六苋。据宋人苏颂《本草图经》所载:“赤苋亦谓之花苋,茎叶深赤,根茎亦可糟藏,食之甚美,味辛。”这“赤苋”,顾名思义,想必即是如今的红苋菜吧。论口感,我觉得红苋菜要比绿苋菜更为丝滑、绵软。还有,它不止于“食之甚美”,营养价值也高。据说,含铁、钙、氨基酸、脂肪酸等微量元素颇多,能提高人体免疫力。难怪,被誉为“长寿菜”的它,有“六月苋,当鸡蛋,七月苋,金不换”之说。此外,它药食同源。《本草纲目》中说:“六苋,并利大小肠。治初痢,滑胎。”《随息居饮食谱》也说:“苋通九窍。其实主青盲明目,而苋从见。”在中医看来,苋菜性凉,可以清热利湿、通窍明目。有意思的是,吾乡如皋在内的方言淮扬官话都读作“汗菜”,说它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有发汗的功能,常吃不会疰夏。
苋菜如此好,古往今来,自然入得诗文。还别说,一旦落入文豪笔端,它的味道就更有味了。“诗圣”杜甫有诗云:“登于白玉盘,藉以如霞绮。苋也无所施,胡颜入筐篚。”试想,美食遇上美器,盛于白玉盘里的红苋菜如霞如绮,该是多么绚烂的一抹彩霞。正因其美吧,连“拗相公”王安石亦有诗曰:“竹窗红苋两三根,山色遥供水际门。”旷达的陆游,晚年以园圃为乐,除了吟诵“红苋如丹照眼明,卧开石竹乱纵横”,还在其诗《园蔬荐村酒戏作》中说:“身入今年老,囊从早岁空。元无击鲜事,常作啜醨翁。菹有秋菰白,羹惟野苋红。何人万钱筋,一笑对西风。”在诗人看来,苋菜与茭白一样寻常,却因了清宁的妥帖,最抚凡人心。
现代也有许多作家视苋菜为爱物。如张爱玲就说过:“苋菜上市的季节,我总是捧着一碗乌油油紫红夹墨绿丝的苋菜,里面一颗颗肥白的蒜瓣染成浅粉红。在天光下过街,像捧着一盆常见的不知名的西洋盆栽,小粉红花,斑斑点点暗红苔绿相同的锯齿边大尖叶子,朱翠离披,不过这花不香,没有热乎乎的苋菜香。”具象如此丰富,鲜活的画面宛如就在眼头。汪曾祺先生在《端午的鸭蛋》中讲,他的家乡高邮,端午吃的“十二红”中就少不了炒苋菜;在《五味》一文中又提到,很多人家都有臭坛子,腌芥菜挤下的汁放几天即成臭卤,臭的东西中最特殊的是臭苋菜秆,“这是佐粥的无上妙品”。不过,吾乡如皋与高邮相去不远,倒无腌制法,多为炒着吃的。至于端午吃的“十二红”,还是吾乡如皋过端午吃的“五红”当中,都不可或缺炒苋菜,已然承载了一方风土民俗。
今夏又至,苋菜照例伴我,且常吃常新,不亦快哉。说来莫笑,在“学习强国”学而时习之,我还习得一道豆瓣苋菜。听介绍,这是美食之都扬州的家常菜。试了下,真不赖。正好本地的蚕豆上市了,新剥如碧玉的豆瓣与红苋菜在一起现炒,有了鲜嫩清甜的豆瓣提鲜,鲜上加鲜,加之红绿相衬,真的好看又好吃。
紧接着,又从央视《回家吃饭》演示的一款火腿炒青椒中得到启发——何不尝试火腿炒苋菜?电视节目是以金华火腿与宣威火腿入馔的。说来也巧,吾乡如皋火腿与金华的“金腿”、宣威的“云腿”,并称为中华三大火腿。如皋火腿形似琵琶,瘦多肥少,瘦肉桃红似火,肥肉如脂如玉,吃起来咸香味美,滋味独特,回味悠长,素有“北腿”之称。故乡“明末四公子”之一冒辟疆《影梅庵忆语》记述,董小宛擅长烹饪火腿,“火肉久者无油,有松柏之味;风鱼久者如火肉,有麋鹿之味”,文中的火肉即火腿。只是从前火腿金贵,难得进门。如今都小康了,家中尚余过年时老家捎来的火腿一块,选取中方,切厚片,改成丁。热锅下熟猪油,油温适中,先煸炒,再下苋菜。而在炒苋菜之前,先焯水,去除苋菜中的草酸与涩味。焯水时,加点盐,可以防止菜的色素在高温下分解,使其颜色更加鲜艳。随后,苋菜入锅爆炒,不到两分钟,大功告成。红苋菜带着一股田野里的清新气息,而火腿柔润咸香,两者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周末,孩子回家吃饭,莫不欢喜嫣红的苋菜汤拌饭,就连不到两岁的稚孙也嗷嗷直叫:“红饭饭,红饭饭……”
苋菜家常,确是可嘉:养眼,养生,又养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