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1
星期六
当前报纸名称:江海晚报

把历史搬上舞台 让伶工精神“具象化”

日期:09-07
字号:
版面:第A05版:南通新闻       上一篇    下一篇

见证《棠梨花开》从无到有,编剧陈金屏心中百感交集,埋藏已久的愿望终于成为现实。

“做一部关于伶工学社的舞台剧,是我从2013年就萌生的念头。”那年,陈金屏调任南通市文化艺术创作研究中心主任,主要负责文艺创作与评论工作等。此前,她在南通博物苑工作期间参与更俗剧院“梅欧阁”的创建,后又于市文化馆负责伶工学社的展陈脚本与场馆布置。长期的接触令她对张謇、欧阳予倩与伶工学社的故事产生了浓厚兴趣。在搜集、整理文献与实物的过程中,她逐步展开系统研究,并发表了《张謇与近代戏剧文化》等论文。

“伶工学社在中国戏剧教育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和影响,它是张謇与欧阳予倩进行戏剧教育改革的试验田。”陈金屏说。2017年,一次机缘巧合下,她得知一家本地文化影视公司计划拍摄一部南通题材影片,便积极对接,最终推动《伶工学社》影视项目率先落地。影片于2019年伶工学社建社100周年之际上映,2021年在央视电影频道播出。喜悦之余,她也有了新的思考,“电影播过一阵,观众可能就很难再看到。我还是希望把它搬上舞台,持续为南通观众演出”。

近年来,沉浸式戏剧因打破空间限制、注重互动体验,日益受到欢迎。陈金屏萌发了“在伶工学社演‘伶工学社’”的想法。以此为初衷,她带领创研中心的青年编剧共同创作剧本。为帮助他们深入历史情境,她亲自口述往事,借助展陈揭示伶工背后的故事。

主创团队也深入实地采风。他们在伶工学社中感受一砖一瓦、一草一木所承载的历史记忆,在展览中体会张謇对戏剧改革的深远影响,在与欧阳予倩后人的对话中感悟其精神品质与价值追求。剧中“欧阳予倩”的饰演者、南通艺术剧院话剧团演员陈昊宇表示:“原来在学校所学的欧阳予倩戏剧理论体系正源于他在南通伶工学社的实践。”虽然来南通才两年多,这次演出却让他与这座城市更加亲近。“通过这部剧,我不仅了解到欧阳予倩等戏剧名家与南通的深厚渊源,也看到一代代南通籍演员的努力与成就,深切感受到‘话剧之乡’薪火相传的文化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