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文旅体验 擦亮“话剧之乡”品牌
日期:09-07
百年戏韵流转处,棠梨花开香满庭。终场时分,露天戏台的纱幕缓缓展开,剧里剧外人围坐一堂,共同回望自伶工学社始,南通戏剧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之路。
作为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平台,伶工学社于2013年6月经精心复建后正式对外开放,并与北京梅兰芳艺术基金会共建“梅兰芳教育基地”;2022年被评为江苏省“最美公共文化空间”。长期以来,伶工学社始终以“戏曲文化教育传播的新阵地、特色历史文化旅游的新景点、戏曲文博馆群的新成员”为工作目标,通过持续举办“百姓戏台周周演”“梅庵派古琴艺术新春演奏会”等品牌活动,以及各类文化体验项目,让市民尽享传统文化盛宴。
“其实每场活动几乎都是座无虚席,但观众中以老面孔居多,年轻群体仍相对较少。所以,我们也在因时制宜,不断更新活动的内容与形式,吸引更多人,尤其是年轻人走进伶工。”伶工学社主任秦利娟告诉记者,实景沉浸式话剧《棠梨花开》正是一次文旅融合、活化历史资源的有益尝试。“打造完整的实景沉浸式话剧,在南通戏剧史上属于首次,对广大戏剧爱好者具有很强的吸引力。而且剧目以‘伶工学社’为题材,既有利于提升学社的知名度,又将进一步擦亮江海文化品牌。”
为保障剧目顺利首演,伶工学社全力配合,协调场地与设施支持,并在正式演出前邀请消防、电力等专业人员进行全面检查,确保演出安全有序。
“在这座有百余年历史的老建筑里观看演出,真是一种独特的体验。人物更加鲜活,感染力也尤为强烈。”浙江师范大学学生方聪淋应朋友之邀来南通游玩,正巧赶上《棠梨花开》演出。沉浸式观剧后,他感慨道:“看得我热血沸腾。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应当学习先贤敢为人先、奋发有为的精神,为自己热爱的事业努力奋斗。”
“我们希望通过戏剧寓教于乐,让观众在艺术体验中自然而然地了解这段历史,感知‘伶工精神’的当代价值。”陈金屏表示,团队计划在持续打磨经典版《棠梨花开》的基础上,推出群众版与高校版本,吸引更多戏剧爱好者与大学生参与演出和传播,从而走近伶工学社、了解南通戏剧历史,并让《棠梨花开》这部实景沉浸式话剧常年定期演出,打造南通文艺演出、文旅融合新品牌,进一步丰富南通“话剧之乡”的文化内涵。
本报记者杨镇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