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1
星期六
当前报纸名称:江海晚报

“人在,信要在;信在,希望在!”

日期:09-07
字号:
版面:第A04版:专版       上一篇    下一篇

“80年前,当日本无条件投降的消息传来时,我和不少战友都激动得哭了!”“我在新四军时有三重身份:战斗员、通信员和宣传员”……一个暑气未消的秋日,97岁的抗战老兵施国清坐在启东市惠萍镇南清河村的家中,一边手抚一枚枚勋章、抗战纪念章,一边与记者重温自己亲历过的那些峥嵘岁月。

1943年,刚年满14岁的施国清因不堪忍受地主折磨,加之痛恨日本鬼子,遂瞒着父母投奔共产党的部队。“我记得很清楚,是在当年的6月5日正式加入新四军参加革命的,部队首长都叫我‘小鬼’。”

在新四军启东独立团,由于年纪小、身手灵活,施国清成了一名通信兵。虽然没有战斗在一线,却也担负着重要职责。由于年龄小易被人忽略,许多成人交通员过不了的关口他能轻易通过;由于身手灵活,他在任通信兵的三年时间里执行过上百次任务,从未错送一条情报,也从未因迟到而贻误军机。“人在,信要在;信在,希望在!”这是部队首长当初对施国清的叮嘱,也是他的工作信条。

1945年春天的那次跨省送信,施国清至今记忆犹新。“平时我主要在南通及其周边地区送信,而那次却是要从江苏涟水往山东边界送密信,为此我整整走了一个月的夜路。”据施国清回忆,那时候路上情况十分复杂,不仅日伪军、国民党部队和新四军分布交错,还时不时会有土匪出没。穿着单薄的衣服,独自行走在苏北的乡间小道上,经常在夜晚借着月光赶路——这是当时施国清送信时的真实场景。

施国清告诉记者,除了要躲避敌人,送信途中还要过饥饿关:“当时的条件极其艰苦,过黄泛区时数十里看不到人烟。实在饥饿难耐时,我才啃两口随身带的干粮饼子,渴了就随手捧起路边水塘里的水来解渴。”当把信件送达目的地时,他活像一个小乞丐。被问及是否担心途中被抓或牺牲时,施国清笑了起来,那眼神依然如当年一般坚毅:“其实我和战友们当时都有一个共同信念:只要能把日寇赶出中国,牺牲自个儿不足为惧!”

正是凭着这种视死如归的信念,施国清从一个稚气未脱的“小鬼头”淬炼成战友们最信任的“铁脚信使”。“除了主业干通信员,在新四军里我还有另外两重身份,那就是战斗员和宣传员。那时候年纪轻,不知道什么是害怕,每次有机会参加战斗都很兴奋,打起仗来也是奋不顾身。”

抗战胜利后,施国清又随部队参加了孟良崮战役、渡江战役等几十场大大小小的战斗。新中国成立后,施国清被编入空军八〇一部队。1952年,施国清因身体原因退伍回乡,成了基层的一名生产队长,一干就是数十年。

“作为一名党员,我父亲能够以身作则,发挥模范带头作用,这些‘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就是对他最好的褒奖。”采访中,施国清现年68岁的儿子施雷忠指着一张张奖状无比自豪。

“有人说,如果我继续在部队干下去境遇会比现在强,可我却很知足了。比起牺牲的战友,我能活着看到新中国,已是最大的幸运。”施国清坦言,从军十年是自己今生最好的精神财富,能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出把力,这辈子值了!

本报记者孟祥华 纪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