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2
星期日
当前报纸名称:江海晚报

天下“通州”甲江左

日期:09-03
字号:
版面:第A15版:夜明珠       上一篇    下一篇

◎陈俊

靳飞先生的《南通笔记》提及明万历《通州志》王世贞序,内记“古益部有通州、而幽扬部无通州。自扬部之通州出,与幽部之通南北对峙而两,而益部之通废”,靳飞拍案惊奇,直呼序者有“俯视九州”之格局!

原来,自古至今,天下竟曾有三地以“通”自诩,皆号“通州”!

长江至此,骤然开阔。江水挟裹上游泥沙,淤出片片沙洲,这是千年江海吞吐之印记。后周显德五年(958),世宗柴荣平定淮南,取静海军地置通州。《太平寰宇记》记载此事,不过寥寥数语:“通州,本海陵县之东境,周显德五年置,取通吴越之路为名。”自此,“扬部通州”(清时俗称“南通州”,今江苏南通)立于江左,阅尽千年沧桑。

王世贞序文涉益、幽、扬部,为古时三地。汉武帝于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将全国版图划分为十三个监察区域,称为“十三刺史部”,益、幽、扬部即为其三。

“通”者,自古便含交通畅达之意,或为实指,或寄期许。古时出行,最重“舟楫之利”,水路之便,远胜陆路车马劳顿!

幽部通州即今北京通州一带(俗称“北通州”),金天德三年(1151),海陵王完颜亮在此设州治时,因取“漕运通济”之意而得名。观北通州地理,其陆路连接山海关、辽西走廊,水路则借北运河、通惠河等构成漕运网络,这般水陆并济,实为“四方贡献,商贾行旅”进京要道。明代《通粮厅志》记通州为“实水陆之要会,为畿辅之襟喉”。

古籍方志虽屡屡强调北通州“水陆要会”之咽喉位置、战略地位,但论及通达气象,终究不及南通州那般开阔。

南通州之“通”,明万历《通州志》卷一“通州沿革表叙”说得透彻:“州之东北海通辽海诸夷,西南江通吴粤楚蜀,内运渠通齐鲁燕冀,故名通州。”清代《读史方舆纪要》亦不惜笔墨:“州据江海之会,由此历三吴,问两越,或出东海,动燕齐,亦南北之喉吭矣。周显德五年取其地,始通吴越之路,命名通州,良有以哉。”这八面玲珑、四通八达之地,不称作“通州”还能称什么?!即便于现今高铁航空时代,亦少见如古人夸南通州这般,把交通便利说得如此酣畅淋漓!

清代南通州为直隶州,北通州却只是个小小散州,城市“能级”相异。说来有趣,真正让这两座“通州”声名远播的竟是乾隆帝之联语。清末李伯元《南亭四话·卷七》中记载:“高庙南巡过通州,出联云,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仅以南北通州四字组织成联,工稳极矣。”“高庙”者,正是乾隆帝,这位风雅天子南巡途中,在通州即兴创作此联,不想竟成千古绝唱!

事实上,王世贞言“自扬部之通州出,与幽部之通南北对峙而两”是不准确的。细探史实,当南通州“名扬”四海之时,北方后来被称为“通州”之地尚称作“潞县”。至金天德三年北方才得名“通州”。此时算来,南通州已“独占”通州之名近两百载。要论“南北对峙”,该为“自幽部之通州出,与扬部之通南北对峙而两”,这般表述方合历史时序。

然而,得名“通州”资格最老的并非南通州!“益部通州”被呼作此名之时,这里还是沉浮于海中的一盘散“沙”。

益部通州,古蜀之地。“通州”作为达州古称,始于西魏时期(535~556),取“四通八达”之意。然而,“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达州不仅地处蜀道,且是南线“荔枝道”“米仓道”重要一段。诗人元稹元和十年(815)被贬任通州司马,其间曾有诗云:“哭鸟昼飞人少见,伥魂夜啸虎行多”,道尽此地险僻之状。古代文献记述此处,虽将其视为川陕鄂交通之咽喉,但都描摹为群山合抱、地僻人稀之貌。可见,此地通州之“通”,或许更多是一种期许而已。北宋乾德三年(965),通州改名达州,寓“四路通达”之美好愿望,一直沿用至今。

耐人寻味之处在于,南通州与古蜀通州竟然别名亦同。古蜀通州别称通川郡,后改称达州后,仍保留通川郡名称。至今,通川区为达州市直辖区。宋晏殊《晏公类要》记述南通州时,曾指通州别称通川郡。南通州宋时另有崇州郡、崇川郡、静海郡诸名。然而,王象之《舆地纪胜》却指晏殊所述不实:“《类要》所引,盖误指夔路通州沿革而归之淮东之通州耳。今达州尚名通川郡,而《类要》亦引通州为通川郡,皆误。今不取。”夔路指达州地,淮东亦即江左。

其实,真正“讹误”者乃《舆地纪胜》。王象之或知蜀中通州别称通川,然淮东通州该不会与此同号,遂臆断晏殊为“误引”,实则谬矣。南通州确曾以“通川”为名,其与蜀中达州别称何以雷同,史册未见明载。北宋天圣元年(1023),为避刘太后父讳“通”字,通州遂改称“崇州”,别称“通川”亦随之易为“崇川”。十年后,虽复旧名,然“崇川”之称沿用至今,更成主城区之名。今可考通州首部志书《通川志》成于南宋,惜已散佚。《舆地纪胜》援引该志史料时,明标出自《通川志》。有“通川”之名,方有《通川志》之书!王象之既否认淮东通川之称,却对《通川志》之名视若无睹,岂非自相矛盾?实令人愕然难解!看来,“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

南通州于民国元年(1912)废州为县,始称南通县。新中国成立后,市县分设,析置南通市。1993年,所辖南通县撤县设市及其后撤市设区,皆取“通州”名,现为南通市直辖区。通州现虽为一区之名,然其江海文化标识未变,千年文脉未绝,闾巷阡陌,传承如一!

古人所谓“通”,不过舟楫车马往来之便。彼时生活舒徐,“可达”即为通达,因而漕运便利即可占尽优势。然而时移世易,当漕运优势被陆路、空路替代,水路反倒成为交通之阻隔!因之,曾几何时,南通州却为“通”所困,通州之“通”一度成通州之“痛”!

然则,南通州岂甘困守!今观“多桥飞架”、未来“八龙过江”,更有上海航空枢纽第三机场运筹。犹记得四五年前,习近平总书记曾立于江左,抚今追昔,感慨不已,点赞“南通好通”!“通”之境界,岂是当年仅靠漕运之古人所能想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