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2
星期日
当前报纸名称:江海晚报

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

日期:09-03
字号:
版面:第A14版:文化周刊       上一篇    下一篇

◎张超

陈忠实长篇小说《白鹿原》的开篇别具一格,“白嘉轩后来引以为豪壮的是一生里娶过七房女人”,马上联想到拉美作家马尔克斯《百年孤独》的开篇,“多年以后,面对行刑队,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将会回想起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

作家笔下的“白鹿”意象在小说中贯穿始终,让我想起了马尔克斯的魔幻现实主义。家族和民族的命运史诗,又让我想到了张炜的《古船》和肖洛霍夫的《静静的顿河》。合上小说《白鹿原》,我在思考一个问题,陈忠实是不是受到过马尔克斯、张炜和肖洛霍夫作品的影响?这是怎样的一个学习和借鉴的过程?

为了证实我的体会和判断,一个月来,我阅读了《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陈忠实的蝶变》《陈忠实文学回忆录》《陈忠实访谈录》等十多部陈忠实的创作手记、回忆录和关于《白鹿原》的文学评论集,有一个句子反复出现,“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这是陈忠实引用了海明威的形象化的创作理念。所谓“句子”,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语言问题,而是指一种体验方式和写作方法。“寻找”自然是一个关键词,读完小说,发现“剥离”也是一个关键词。“剥离”与“寻找”是陈忠实创作《白鹿原》必要的艺术创造心理过程。

陈忠实在初中时就通读《静静的顿河》,并且爱上俄罗斯文学,后来还读了大量契诃夫和果戈理等作家的小说。20世纪80年代初,他是中国大陆第一批接触并阅读《百年孤独》的作家。他对《古船》也推崇备至,在创作《白鹿原》时,经常翻阅这部小说。这些作品如同高耸入云的山峰,投下的阴影足以让后来者望而生畏。张炜笔下胶东半岛的沧桑变迁,马尔克斯魔幻现实主义的家族史诗,肖洛霍夫哥萨克民族的命运悲歌,这些文学典范以其强大的叙事力量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本可以轻易吞噬一个缺乏定力的写作者。但陈忠实在这片巨人林立的文学丛林中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白鹿原》确实能让人隐约感受到那些经典作品的回响,家族史诗的宏大叙事,历史变迁中的个体命运,乡土中国的魔幻色彩。但这些元素经过陈忠实的选择与重构,已经融化为《白鹿原》独特的艺术肌理。他不是在模仿,而是在与这些伟大作品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正如他自己所言,一个作家终其一生都在“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

陈忠实的独特之处在于,他将这些文学营养完全消化为自身的血肉。《白鹿原》中那浓郁的关中风情、粗粝质朴的方言表达、儒家文化浸染下的人物心理,都带有鲜明的“陈氏印记”。这些人物不是从其他小说中走来的客人,而是从关中黄土里生长出来的生命。

《白鹿原》是一部值得用一生品读的大书。陈忠实以冷峻的笔锋剖开黄土下的苦难与坚韧,让每一个角色都成为时代的隐喻。每一次重读,都能在历史的褶皱里发现新的震撼与悲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