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卫锋
生长于南通,工作于外地,年老归根于通,是20世纪“通才回通”的一种情状,文化名人陈冠球即是一例。陈冠球,字勿庵,别署灌翁,又称鸢叟。曾注《谢宣城全集》,编《南通耆英集》,辑印诗存为《风筝集》,曾任南通市诗词协会名誉会长。
陈冠球80岁留影
陈冠球书
《风筝集》封面
陈冠球书法
《谢宣城全集》封面
《南通耆英集》封面
◆沪渝周旋五十秋
陈冠球1912年生于小海镇,启蒙于培原小学(今小海小学),后考入城里的南通甲种商业学校,后因学校并入崇敬中学,他便在那里以商科卒业。20世纪30年代初,经人介绍,他到上海中社任文书干事,得遇各路名人,协助东方杂志编辑俞颂华、张梓生编校《新社会半月刊》,“不但见识增长,且以笔墨见重”。离开中社后,他随李孤帆先生筹办上海市兴业信托社及中央信托局保险部。自此,他涉足保险业、金融业,抗战后撤至重庆继续从事保险、储蓄工作。抗战胜利返沪后,他在敌伪产业处理局任事,主管房地产。陈虽兼分配会副秘书长之名,但仅代表中央信托局地产处负管业经租之责。新中国成立后留用,他先任上海市公共房屋管理处设计室主任,改组后任房地产管理局基本建设科长;后于行政干校调训,志愿转业,执教育新中学一年后调上海市市东中学,直至1974年退休。他1984年回南通。
陈冠球工作的上海市市东中学颇有来历。该校创办者聂云台(1880—1953),名其杰,是曾国藩的女婿聂缉槼(1855—1911)之子,曾任上海总商会会长、公共租界工部局华董与华人教育委员会委员。校舍建成后,为了纪念其父聂缉槼,将学校命名为“聂中丞华童公学”,于1916年1月开始招生,2月21日正式开学上课,第一任校长为英国人端纳。1941年,学校改名为“缉槼中学”。台湾作家李敖曾在此读书三个多月,于1949年5月11日坐船赴台。1949年6月30日,教育家吕型伟奉命与段力佩一起接管缉槼中学,1950年由陈毅市长任命担任上海市市东中学校长。1951年,学校改名为“上海市市东中学”。
学生齐子林在《追忆我的中学老师》中写道:“陈冠球老师,个子高高瘦瘦的,语速较慢,很儒雅。一看就知道他是个典型的文人。住在虹口区山阴路一条高级的弄堂里。他教我们语文。我和另外几位同学曾经到他家去看过他。他给我们看他的收藏,都是很珍贵的。我们那时也不太懂。”
20世纪60年代初就读于市东中学的路鸿记得陈冠球当时教高中语文。学校曾举办过一次陈冠球收藏的书画展。其中明代董其昌的几轴条幅书画让他大开眼界。陈冠球给他们代过几堂课。上课声音不洪亮,舒缓而具亲和力。陈教古诗词,音调顿挫,有时还吟唱起来,让学生很好奇。陈之板书,手腕极柔,字字写得圆润有法度。
“文革”中,1966年6月6日,陈冠球被学校抛出为“第一号战犯”(学术权威),遭受批斗。他曾有诗《历劫五首》,记录1966年至1972年的遭际。他的经验是“莫嚇杀自己,不胡说别人”,足见一个老知识分子的为人准则。劳动之余,在牛棚无聊,陈默诵旧诗消磨时光,传统文化积淀助其度过困厄岁月。
陈之藏书极多,“文革”中抄家弃于地高逾尺。陈冠球平反后,收回了部分被抄书籍。1994年,陈冠球还将珍品《佩文韵府》《渊鉴类函》这两部康熙时期所纂的大书赠给了南通图书馆。
◆诗词寄情神仙伍
良好的启蒙教育使陈冠球那一代人拥有了旧学的功底,又不乏新学的滋润,但骨子里的传统文化濡染则伴随其一生。其《风筝集》收录诗词1537首,展现了他辽阔的诗意人生。诗集名取自他的《八十自喻》一诗:“飘摇一线似风筝,牵挽劳人感老伧。岁月益高天益近,乾坤弥小体弥轻。何求不乐神仙伍,岂恋无聊鼠雀争?兜率未闻愁户籍,尽堪自在作长鸣。”
陈的教育和工作经历使其有超乎常人的交游,也为其吟诗作赋增添了独特的内容,留下了和诸多名人的唱和。
陈冠球在沪供职于中社时认识了许多文化名人,有新中国成立后任全国人大常委的俞寰澄,有记者、我国访问列宁之第一人的俞颂华等。他与摄影家郎静山亦有因缘际会,抗战胜利返沪后,郎静山赠他《静山集锦》一册,郎的作品“能融众影之美于一帧,妙若天衣无缝”。1985年,陈冠球赋诗《郎静山集锦》,中有“两岸存双制,五星共一天”之句,抒发海内一家的家国情怀。“文革”将起,陈冠球曾随张梓生先生到丰子恺的寓所访问。读丰之《护生画集》,陈有诗寄赠,有“大师心事缘缘笔,岂在生前身后名”之评。1993年,感动于西北民歌之父王洛宾的遭际,他作《乐人王洛宾》六首,其六有“盖头掀起欢声动,奚必人生五百年”的咏叹。除夕,陈冠球收到王洛宾寄来的自选歌曲集《纯情的梦》及信件,又赋诗记其事。
至于回到家乡南通,他和文化名人卢心竹、任哲维、颜若愚、丁弘、黄稚松、李巽仪、尤无曲、顾云璈、钱树森等相唱和更是寻常之事。《清明访紫琅吟社卢任两社长》《卢心竹社长邀看牡丹》《慰任老哲维疾》《书赠曹从坡会长兼庆古稀》《稚松道长为余书总理名言巽仪夫人并绘水墨花卉以赠各赋一绝为谢》《访尤老无曲画室倾谈有赠》《谢云璈兄绘花卉屏为媳戴蝶英赴日壮行》《谢戚豫章治印》等诗词作品,无不留下文人相亲的美好记录。
关于陈冠球先生之卒年,吾读钱树森《茧庐蚓唱》偶得,中有《哭冠翁并序》,序中写道“冠球诗丈与一九九八年六月十八日驾返道山歌以哭之”,歌诗凡241字,回忆了自己与陈冠球的交往,表达了对陈老的钦敬和无尽的思念之情。1995年,陈冠球编《风筝集》,钱树森亲为校阅,其时陈冠球84岁,钱树森71岁,可见陈冠球对这位早年毕业于无锡国专的高才生的信任。
◆遗著千秋光如烛
作为一个经历丰富、才情满腹的学者文人,陈冠球于文化的贡献值得记取。
推其首,当为编注《谢宣城全集》。该集原为中州古籍出版社选题之一,此前没有全集注释。经中华汉语大辞典编纂处处长王涛介绍由陈冠球承担,花了三年时间,于1986年注释完毕。因该社申请上级补助未成而出版搁置。后来,这本书由大连出版社1998年12月出版,而陈已于当年6月谢世。该书责编俞慈韵在编后记中认为,“此全集一是长于全编,二是长于精注,三是长于通解”。从中国古典文献释读的角度来看,陈冠球注释该书较早,收罗的谢朓作品也较为全面,惜乎延宕十余年方出版,虽因世事难料而有微憾,但作为吾通人士在光大优秀传统文化上的贡献确是青史留痕的。
不仅如此,陈冠球于乡邦文献的保存也有大功劳,这就是1989年他被推为南通市诗词协会名誉会长后,和副会长任哲维辑印《南通耆英集》,并于1990年印行。该书由本地书法家、文化名人叶胥原题签,陈冠球作前言。凡年逾65岁,不论存殁,所写诗词,如有可存,均予选录。共收录50人的六百多篇作品。以作者生年为序编次,包括从1873年出生的顾怡生到1925年出生的丁芒、钱树森、季茂之。所选诗词形式不拘一格,“五音迭奏,众色纷呈。不外兴观群怨,言志抒情,而首贵其真”。这本地方名人故老的诗词集,对于保存流风遗韵、弘扬文化精粹具有特殊的价值和意义。书末有方肇周先生义举赞词,对其出资助印致以谢忱。而方肇周也是陈冠球的同乡同学,在港经营有成,多次回馈桑梓,此其一也。《南通耆英集》校竣,任哲维赋《贺圣朝》词代跋,也点明了这项编撰工作的非凡意义——
乡邦代有诗人出,江山增色。百年文运历沧桑,渐西风萧瑟。
春回大地,云开风息,喜满天红日。耆英硕果共收罗,免珠玑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