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烽火岁月到寻常巷陌
——我的爷爷白桐本
◎口述/白向东(白桐本之孙) 整理/袁杰 郑莹莹
8月6日《江海晚报》刊登的《一个“黄铜盆”,一腔家国情》,再度唤起了我对爷爷白桐本的崇敬。
爷爷的故事,我大抵也都是通过阅读一些历史资料得知的。爷爷牺牲时,我的父亲还很小。小时候每次问父亲关于爷爷的故事,他只会用“英雄”“了不起”这样既不生动也没情节的话搪塞。于是,我自己去找寻爷爷的故事。
家里有些关于爷爷的书。书上说爷爷小时候在河南念书,看到旁人受委屈,他就冲上去打抱不平。这性子让大家都觉得他很侠义。后来到了如东,他更是把这份侠义用到了抗日战场上。他在敌占区的据点间巧妙周旋,今天端个岗哨,明天袭个粮车,把鬼子搅得不得安宁。这些故事总能让我热血沸腾。
我最高兴的是看到敌人悬赏捉拿爷爷,但敌人贴出有高额赏金的告示,没过3天,就被老乡们撕得粉碎。小时候觉得特解气,等我穿上制服成为一名公安,才明白这是“心里装着老百姓,老百姓自然也把他当自家人护着”。
小时候我也常去烈士陵园,在那里进一步了解爷爷。新中国成立后,如东县政府根据敌伪档案从南通市找到了爷爷的遗骨,安放在“如东烈士陵园”。从我记事起,每年清明都要去烈士陵园看爷爷,这是家里雷打不动的规矩。烈士陵园不算大,却总透着一股让人沉静的力量。爷爷的展柜里放着一个掉了漆的黄铜盆与旧手巾,旁边有爷爷的事迹介绍,寥寥数行却把他24年的人生写得轰轰烈烈。听讲解员说,当年就是靠着这黄铜盆,一名老乡帮爷爷躲过了敌人的搜捕。这故事我在书上看过,每次讲解员讲到这儿,我总会自豪地打断讲解员。少年的我,那时心里总会泛起一阵暖流:爷爷用生命守护的是国家安宁,我也要向他学习。
就像冥冥之中有一种力量,他是军人,我现在是警察,“忠诚、为民、担当”,这些词成为联结我和爷爷的桥梁,即使跨越百年的时光。
我现在是如东县公安局城南派出所的教导员,日常工作其实很普通,每天打交道的都是街坊邻里的琐事:调解纠纷,走访慰问辖区困难群众,提醒辖区里的商户检查消防器材……这些事说大不大,说小却也不小,桩桩件件都关系着老百姓的日子。有回下社区,碰到一名头发花白的老人,他拉着我的手看了又看,感慨地说:“见你天天在这儿转,操心这操心那,和那个白桐本还真有点像。”我笑着应着,心里却清楚,爷爷的精神早就像一颗种子在这些看似琐碎的日常里扎了根、发了芽。
所里的年轻民警们刚来时,总爱围着我问,该怎么学英烈精神?每次我都会指着值班室墙上的“责任”二字跟他们说:“我爷爷那辈人拿枪杆子保家卫国,是为了让老百姓能过上安稳日子。咱现在穿这身警服,守着这方水土,就要让这份安稳在柴米油盐里更扎实。把每一件小事办实,让老百姓踏实过日子,就是对英烈精神最好的传承。”队里的年轻同志下社区越来越勤了,谁家有难处都主动搭把手,调解纠纷时更有耐心了,处理警情时也更果断了。看着他们忙碌的身影,我就知道,爷爷的精神一直都在。
家里的长辈们也常念叨,说爷爷牺牲时年纪轻轻,正是风华正茂的年纪,“咱白家的后人,可不能给先辈丢脸”。这话我记了一辈子,当我穿上警服后也不忘时刻提醒自己。每次执勤看着街上车来人往、店铺林立,听着店家的吆喝声、孩子们嬉闹的笑声,心里就格外踏实。总觉得爷爷正在看着,看着这太平盛世,看着我们这些后人把他当年用生命守护的理想过成了实实在在、热气腾腾的日子。
前阵子忙完手头的事,我又去了趟烈士陵园。站在黄铜盆与旧手巾前,静静待了会儿。我在心里默默地跟他说:爷爷,您当年守护的这片土地,现在安稳得很。街上的人笑着、闹着,日子过得有滋有味。我们守在这里,就像接过了您的接力棒,一步一步把日子往好里过。您放心,老百姓的日子踏实,我们就踏实;这方水土安宁,我们就安心。
看完《江海晚报》的文章,我知道爷爷的故事还会被继续讲下去,他的精神也会像这阳光一样永远热烈,让我们在守护这片乡土的路上走得更稳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