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2
星期日
当前报纸名称:江海晚报

“江风”吹拂求学路

日期:09-02
字号:
版面:第A12版:晚晴周刊       上一篇    下一篇

“江风”吹拂求学路

一封题为《致我们最亲爱的云南68位高三学子》的信在网络上流传:“那热烈的红色,像极了你们这三年来燃烧的青春……”它的执笔者姜峰来自江苏如皋丁堰镇。网名“江风”的她,是一名普通退休职工。她带领着“如皋自由公益人”这支草根团队,跋涉云南深山十余载,累计为超过2000名的贫困学子点亮了求学希望。

公益的种子在2004年的一次云南之行悄然播下。丽江山脚下一所希望小学的景象震撼了姜峰:破旧的木屋,孩子们皲裂的小手,眼神里交织着无奈与渴望。校长一句“100元就能让孩子读一年书”,让她决心投身助学。

2012年,姜峰结识云南景东的彝族作家彬燕,两人以“一对一”模式资助了18名孩子。次年,姜峰与同乡陈培峰、宗位永共同发起,正式组建“如皋自由公益人”团队。实践中,团队创新建立起“学校推荐+学生申请+实地走访”的筛选机制,确保帮扶精准。2016年独立运作后,发展更为迅速。

行走云南偏远山区,挑战无处不在。“山路十八弯,看着很近的地点,却常常要走几小时,遇恶劣天气更是寸步难行。”团队核心成员薛年红深有体会。另一名负责人陈培峰印象最深的则是常需应对沟通难题:“部分家长教育观念淡薄,对公益团队心存疑虑,需要极大耐心。”当地政府、学校和爱心人士的鼎力支持,是团队坚实的后盾。

十余年来,团队累计捐赠图书6万册,输送物资总价值近300万元。更令人欣慰的是,受助的2000余名学子中,800余人考入大学,其中350人进入重点高校,更有6名佼佼者迈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的大门。

公益的维度也在探索中不断拓展:2015年,首次组织山区学生赴如皋研学;2023年,启动“大学生回访计划”。走出大山的孩子在东部沿海感受祖国发展脉动,又将爱心持续传递。

无量山上的女孩阿莲(化名)的故事尤为动人。2017年,在南涧县一中求学的她,在团队资助下完成高中学业,考入云南民族大学。2021年刚毕业,阿莲便启动了她的反哺计划——每年从工资中固定转出一笔助学金。汇款备注栏永远写着“NJ-2014-023”,那是她当年受助的编号。“江风阿姨的这束光,我会一直带着,也希望能照亮别人。”她在回访信中写道。

这支600余人的草根团队没有基金会背景,却以独特的蒲公英式架构高效运转:9名团队长扎根南通各地,400多名“1+1”成员如随风传播的种子,通过微信群接力传递信息,扁平化协作实现了“旧衣捐赠、按需助学、物资直达”,确保每一份善意精准抵达最需要的山坳。

经年累月的真诚付出,为团队及成员赢得了如皋爱心团队、南通文明新风典型、江苏好人、江海优秀志愿者等众多荣誉。面对纷至沓来的光环,他们的心境平和、姿态低调,步履也愈发坚定。

如今,姜峰每年仍坚持深入云南山区,女儿女婿也已加入她的队伍。在团队长带领下,“如皋自由公益人”的足迹遍布云南普洱、大理、临沧、红河的山水之间。这支来自江海平原的草根力量,如同不息吹拂的江风,持续在西南贫困山区播撒希望的种子。从“100元点燃一年希望”的微光,到“蒲公英”般扎根扩散的蓬勃之势,他们用十余载的平凡坚守,诠释了持久的爱——源自民间的涓涓善意终能汇流成河,滋养最偏远角落的希望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