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科参与助力精准医疗
技术实力荣获权威认可
一年前,80岁高龄的沈老太因乳腺癌伴淋巴结转移来到市一院就诊,面对“手术还是保守治疗”的难题,乳腺癌MDT团队为其量身制定“先化疗、再手术、后靶向”的综合治疗方案。目前,老人恢复良好,笑对生活,真正体现了个体化精准治疗的力量。
“乳腺癌治疗不是单一环节,需要因人制宜、协同融合。”在陈锦鹏看来,医者不仅要有仁心,更需有全力以赴的决心。60岁徐女士因声嘶发现颈部肿瘤,经穿刺证实为乳腺癌转移,病情复杂,科室在多方专家讨论后施以精准治疗,将其从生死边缘拉回;65岁周女士则被确诊为预后差、进展快的炎性乳腺癌,团队调整治疗方案,联合上海仁济医院开展远程MDT会诊,最终成功实施手术……
“我们一直倡导乳腺癌‘全病程管理’模式,从筛查到康复,全程优化治疗路径。”陈锦鹏介绍,科室与肿瘤内科、影像科、病理科、放疗科等多学科团队密切合作,成立乳腺癌MDT平台,规范南通地区的诊疗路径。截至目前,共有近百位患者因此受益,获得最佳治疗时机与预后。
付出终有回报。今年4月,市一院甲乳外科跻身国家卫生健康委人口文化发展中心授予的“乳腺肿瘤规范化防治经验推广单位”,标志着科室在乳腺肿瘤防治领域的综合技术能力、规范化水平和公益影响力迈入新的高度。
作为区域甲乳疾病诊疗中心,科室通过发布乳腺健康科普视频、开展基层医师规范化培训、举办公益筛查义诊等活动,进一步提高南通地区甲乳外科规范化诊疗水平;多次在启东、海安、海门、通州等县市区举办爱心义诊、专题讲座,通过线上线下联动的方式,将优质医疗资源下沉至社区及乡村,有效推动乳腺肿瘤“早筛早诊早治”理念的普及。
“乳腺癌的治疗绝不是简单的‘一切了之’。我们正在积极筹建‘江海乳腺联盟’,将规范化诊疗理念推广到南通各个地区。”陈锦鹏说。
精湛医术摘除“庞然大物”
突破经胸交界手术禁区
老章(化姓)15年前曾接受左侧甲状腺腺叶切除术,近年来逐渐出现呼吸不畅、吞咽困难等症状。经检查发现,其患有胸骨后巨大甲状腺肿,颈部增强CT显示,该肿物长达12厘米,深至主动脉弓水平,邻近的气管、血管、食管受到明显挤压移位,导致患者呼吸困难。
胸骨后巨大甲状腺肿,一直是医学领域的挑战之一。这种病症不仅让患者饱受身体上的痛苦,更给患者的心理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制定周全的手术方案是治疗的关键。为此,术前,陈锦鹏带领团队,联合胸外科、麻醉科、耳鼻咽喉科、影像科等多学科进行讨论。专家们一致认为,患者气管狭窄可能导致气管插管困难,肿物切除后还可能出现气管软化,引发呼吸困难甚至死亡等严重并发症,必须制定多种突发情况的应对预案。
术中,陈锦鹏凭借精湛的技术和丰富的经验,经过2小时30分钟的努力,将重达150克、比成年男性拳头还大的巨大甲状腺肿完整切除。他提醒广大患者:如果检查发现患有胸骨后甲状腺,需尽早治疗,以防病情加重导致气管受压影响呼吸,或出现上腔静脉压迫综合征等,增加手术难度和风险。
目前,科室常规开展各种入路的腔镜甲状腺癌根治手术、腔镜下甲状旁腺切除、颈部功能性淋巴结清扫等新技术;作为南通地区继发性甲旁亢外科诊疗中心,每年均有数十名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患者在此重拾生活信心。
乳房再造守护美丽
病患重拾自信人生
众所周知,乳腺癌手术对女性的身体和心理往往会造成双重影响。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乳腺癌重建手术为患者提供了恢复乳房外形、改善生活质量的机会,让她们重获身心健康。
“重建乳房可改善胸部对称性,减少因乳房缺失带来的不适感。帮助患者减少自卑感,增强生活的信心。重建手术可与乳腺癌治疗协调进行,不影响预后监测。”陈锦鹏介绍,目前,科室常规开展腔镜乳腺一期胸肌前重建,二期胸肌前、胸肌后重建;自体组织重建、联合重建、乳头乳晕重建术等,乳腺癌重建率达到16%,平均每年实施乳房重建手术80多例。令人欣慰的是,经市一院甲乳外科进行乳腺癌重建手术的患者均表示出对乳房外形及生活质量更高的满意度。
“诚然,我们绝不是为了保乳而保乳。对于距离乳头很近的病灶,当切则切。”陈锦鹏透露,目前,科室常规开展乳腺良性疾病的微创治疗、乳腺肿瘤 Elite 穿刺活检术;新辅助治疗下的乳腺癌全程管理、双染示踪乳腺癌保乳根治术+前哨淋巴结活检术、乳腺癌一期或二期乳房重建、乳腺癌腔镜根治术、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等新技术,在江海大地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西藏喇嘛千里来就医
腔镜微创一朝解“甲”忧
如今,只要提到南通市一院甲乳外科,藏族喇嘛环本加都会情不自禁地竖起大拇指,直呼“好‘门巴’(藏语‘医生’)”。
去年11月,环本加被查出患有甲状腺恶性肿瘤,藏地有限的医疗条件,让他的治疗之路充满未知。得知环本加的情况后,南通暖舍慈善联合会建议他来南通治疗,并推荐了市一院甲乳外科主任陈锦鹏教授。出于这份信任,去年11月,环本加辗转4000多公里来通求医。
环本加的到来让市一院甲乳外科的医护人员深感责任重大。专家团队对患者甲状腺癌的分期、大小、位置以及可能存在的转移情况等进行了深入分析,结合腔镜手术的特点,为他精心制定了个性化的手术方案——实施腔镜下甲状腺癌根治术。一个多小时后,手术顺利完成。
环本加感激地说:“在这里,我感受到了不一样的温暖。医生和护士都很专业,尽心尽力,让我非常感动!往后,我将不遗余力地对接汉藏慈善项目,让更多的藏族同胞感受到‘汉藏一家亲’的温暖。”
“南通是沿海地区,近年来,甲状腺癌呈现高发趋势。虽然这是一个懒癌,但也要及时处理。”陈锦鹏强调,甲状腺髓样癌、未分化癌恶性程度较高,甚至很凶险。因此,查出甲状腺癌既不用过度恐慌,也别掉以轻心,建议在医生的帮助下及早明确病理类型,以便有效干预。
人才驱动创新 创新点燃未来
去年年底,市一院甲乳外科副主任医师施文在“南通市甲乳外科中青年医师腔镜手术视频竞赛”中荣获一等奖。
学科的可持续发展,人才是重要支撑。目前,市一院甲乳外科人才济济,高级职称6名,博士后1名,博士2名,博士在读2名,硕士16名。值得一提的是,科主任陈锦鹏是上海仁济医院常驻专家,集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博士后导师、副教授四重身份于一身,深耕甲状腺乳腺领域30余年,累计完成超30000台手术,其中超5000台为高难度手术,在南通地区率先开展甲状腺腔镜技术,将仁济医院微创体系深度植入本土临床。
一手抓临床,一手抓科研。近年来,科室获江苏省卫生健康医学引进技术二等奖1项、厅市级科研课题数4项、专利数20余项;发表SCI论文近20篇、省级学术论文20余篇;每年举办国家级、省级医学继续教育培训项目2项。
“创新是推动科室发展的核心引擎,强大的人才储备为科研和技术创新提供了坚实基础。”展望未来,陈锦鹏信心满满地表示,人才与创新的深度融合,让甲乳外科在疾病诊疗、技术革新等方面不断突破,为患者带来更多治愈希望。他和团队成员将不懈努力,力争将科室打造成为省内乃至国内领先的甲乳外科诊疗与科研高地。
蔡明 冯启榕
“甲”护新生,“乳”此美丽
——走近南通市第一人民医院甲乳外科
作为省级重点专科、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研究平台、普外科学位授予点,去年,市一院甲乳外科门诊量超50000人次,共计完成2000多台手术。
以技为器,精益求精。近年来,在学科带头人、科主任陈锦鹏的带领下,市一院甲乳外科深耕学科发展,不断探索医学前沿。科室凭借一系列前沿技术,在乳腺癌全程管理、乳房重建、乳腺癌腔镜根治术、腔镜甲状腺癌根治手术等治疗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果,为众多患者带来了康复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