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途
◎袁旭元
十多年前,家里买了新车,正是手痒难耐的时候,每逢节假日总想开车兜风。记得那时听同事提起,说马鞍山食堂的龙虾堪称一绝,鲜美的滋味让人欲罢不能。作为一个资深吃货,这消息对我而言简直是无法抗拒的诱惑,于是便盘算着周末带家人驱车前往马鞍山大快朵颐。
那些日子,每当夜深人静时,脑海中就会浮现出红彤彤的龙虾——或是椒盐的咸香酥脆,或是清水的原汁原味,又或是红烧的浓郁麻辣,光是想着就让我辗转反侧,不住地咽口水。妻子看我那小样,便笑着应允了。
五月上旬的一个周六,天蓝得有点过分,我们约了仇师兄一家有说有笑地踏上了旅程。
马鞍山市的街道很宽,行道树的影子投在地上像一排栅栏。而我们问路马鞍山食堂时,路人总是先看天,再看地,最后摇头。四个人轮流打114电话查询,话务员声音很轻,像在念一份过期的菜单。
“你到底是听谁说的马鞍山食堂?该不会是南京马鞍山路的那个食堂吧?”仇师兄说这话时,正用纸巾擦汗。纸巾很快湿透了,皱成一团。孩子们蹲在路边数蚂蚁,妻子站在一棵梧桐树下,树叶的影子在她脸上游动。
这时我才恍然大悟,赶紧给提供消息的老李打电话确认。果然,所谓的“马鞍山食堂”根本不在马鞍山市,而是位于南京的马鞍山路上!
这让我顿时傻了眼。就像兴冲冲地去钓鱼,在池塘边守了大半天,却发现水里根本没有鱼一样。更让我忐忑的是,还要面对妻子随时可能爆发的怒火。我装着怂头搭脑,偷偷瞥了她一眼,做好了迎接雷霆暴风的准备。
“你啊,总是这么想当然。”妻子狠狠地剜了我一眼,语气虽然轻柔,却字字扎心,“一点都不细,从来都不晓得提前规划。”
“哈哈,这倒是个美丽的误会。”仇师兄适时地打着圆场,“正好我们都没来过马鞍山,就当来旅游了。”他爽朗的笑声稍稍缓解了尴尬的气氛。
既然找不到传说中的食堂,我们决定找家地道的本地餐馆。这次可不敢再马虎,我和仇师兄反复打听、比较,找到一家叫“小夫妻”的饭店。胖乎乎的老板的围裙上沾着油渍,像一幅抽象画。老板娘说话很快,像在赶时间。店里挂着的时钟停在三点二十分,不知道是上午还是下午。
“咱们店专做马鞍山菜,在这儿开了七八年了,来的都是老主顾。”老板娘一边倒茶一边介绍。“那就把你们的招牌菜都上一份吧。”我迫不及待地说。
“好嘞!”老板娘爽快地应着,转身就去张罗了。
等待上菜的间隙,我的心情就如同行走在摇晃的高空索道上,既期待又忐忑。对地道美味的渴望与可能失望的担忧在心中拉锯,让我不自觉地用手指轻叩桌面。
“来咯!老鹅汤!”老板娘洪亮的声音伴随着砂锅的热气一同闯入包厢,“这可是咱们马鞍山的特色,孩子们饿坏了吧?快趁热尝尝。”
眼前的汤色澄澈如琥珀,金黄的油花在汤面轻盈游走,翠绿的葱花和香菜碎像是撒在金色绸缎上的翡翠。蒸腾的热气在午后的阳光里变成了一道雾墙,孩子们把脸凑近,又猛地缩回去,像两只受惊的麻雀。我舀一勺入口,汤汁醇厚却不腻,鹅肉酥烂而不散。配着香脆的锅巴,更是别有一番风味。
“阿姨,这为什么叫口袋鸭呀?”女儿歪着头,指着刚上桌的老鸭。老板娘眼角的笑纹舒展开来:“小乖乖你看,这个肥鸭的肚子鼓鼓的,可不就像个装满惊喜的大口袋吗?”
随后上桌的腌菜汁蒸豆腐白嫩如雪,鳊鱼泛着诱人的酱色,每道菜都承载着皖南特有的烟火气息。这场意外的美食邂逅竟成了旅途中难忘的味蕾记忆。正如有人说,真正的惊喜往往藏在未知的转角处。
回去的路上,妻子看着窗外说:“那一片野花开得真好。”我顺着她的目光看去,只看见一片模糊的彩色。车开得太快了,花都连成了线。
夜里我又想起那些龙虾。它们现在应该还在南京的马鞍山路上,在某个我不知道的池子里游着。这样也好,有些滋味或许就该留在想象里。就像有些路,走错了反而能看到更好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