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2
星期日
当前报纸名称:江海晚报

竹篱笆沿线的抗日传单

日期:08-30
字号:
版面:第A08版:夜明珠       上一篇    下一篇

竹篱笆沿线的抗日传单

◎庄安正

1943年4月,日伪集中兵力对苏中四分区(南通当时主要属四分区)实施“清乡”,为了隔绝四分区与其他根据地的联系,日伪沿分区边缘西、北两面河流、道路以及南面的长江边构筑了230多公里长的竹篱笆。日伪的“清乡”与封锁很快遭遇四分区抗日军民的迎头痛击。7月1日夜,大规模的“火烧竹篱笆”被延安《解放日报》称为华中抗日军民创造的“辉煌的英勇奇迹”。同样,抗日军民在竹篱笆沿线积极开展宣传工作,不分昼夜散发各种抗日传单,以动员群众反“清乡”反封锁,瓦解日伪“清乡”人员等,也收获了很大的成功。

笔者多年前在市档案馆查阅反“清乡”时期档案时发现过保存在日伪档案中的五份抗日传单,非常珍贵。先将传单内容一一抄录如下:

(一)北面篱笆南面河,当中是条阎王路。民兵隔河来打枪,东西南北无处躲。

(二)和平军兄弟不聪明,大家都做朱政平的牺牲品。

(三)你说清乡好,其实拼命来括(刮)我们的“粮”和“草”。

(四)同胞们!不要上敌人和汉奸的当,“自卫村”“爱护村”实在就是抽壮丁,千万不能组织成,成功就要抽壮丁,壮丁送到南洋,尸骨不得还乡。

(五)同胞们!要活命就得干一场。年轻的组织民兵青年队,有困难到政府来商量,中国人帮中国人,办法总要大家想。

上述传单每份长约14厘米,宽不足10厘米,纸张颜色有红、白、深灰三种,估计是用油印机在质量较差的纸上印成。虽然时隔久远,但色彩仍然鲜艳,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这恐怕算是精美的宣传品了。传单内容简单明白,只有二三十个字,字迹工整,上过几年小学或私塾的群众都能看懂记牢。这些小巧玲珑的抗日传单可能会在大白天封锁线附近乡村集贸市场的人群中突然散发,刹那间满天飞舞,群众争相传阅;也可能会在夜晚沿着竹篱笆一路散发,群众第二天在几公里竹篱笆沿线都能方便地见到这些抗日传单;还可能会直接邮寄给封锁管理所、检问所的日伪人员,好奇心让他们常常违背上司禁令悄悄传阅,读后或有所悟,或背后又冒冷汗。方式之多样,数量之庞大,令日伪人员防不胜防,非常头疼。在日伪档案中保存的五份抗日传单,即是这种斗争方式大获成功的一个证据。

第一、二份传单主要是针对日伪“清乡”人员发动的政治攻势,劝导他们放“聪明”一点,不要充当朱政平的牺牲品(朱时任汪伪如皋“清乡”特别区公署主任)。传单用顺口溜的方式,将反“清乡”的胜利形势、日伪“清乡”人员的困境分析得清清楚楚。日伪“清乡”人员凡是读到这样的传单,只要正视现实,头脑稍微清醒一些,谁都想逃离竹篱笆附近这个“民兵隔河来打枪,东西南北无处躲”的危险区域。即使对少数顽固分子,传单也是当头棒喝,警告他们夹起尾巴做人的一帖良药。传单对一般“清乡”人员则着眼于规劝、争取,显示了抗日军民分化瓦解的斗争艺术。

后三份传单主要是教育群众认清日伪“清乡”的目的,激发他们反“清乡”的斗争勇气以及必胜的信心。“清乡”是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日伪对华中抗日根据地进行的一场“总体战”,企图以此实现“以战养战”“以华制华”,掠夺经济资源,支持侵华战争及太平洋战争的战略目的。其中第三份传单针对日伪的欺骗性宣传,教育群众识破其骗局。战争年代物质条件差,群众往往将“粮”和“草”看成命根子。传单尖锐指出,“清乡”就是“拼命来括(刮)我们的‘粮’和‘草’”,一下子抓住了问题的要害,其激发群众为保护最低生活资料起来反抗的效果之大,可以想象。第四份传单对反“清乡”与反封锁的关系作了专门分析。日伪在“清乡”过程中构筑竹篱笆就是企图困死苏中四分区的抗日军民,因此打破封锁成为赢得反“清乡”斗争的关键。传单指出,如果竹篱笆筑成,日伪下一步即是建立所谓“自卫村”“爱护村”,掳掠大批壮丁送往南洋,充当太平洋战争的炮灰,“壮丁送到南洋,尸骨不得还乡”。就这样又将反封锁、反“清乡”的成败与群众的生死存亡结合了起来,在群众中激发的巨大反抗作用同样可以想象。第五份传单重点在教育群众在严峻的形势下应该怎么办。“同胞们!要活命就得干一场”。首先是“年轻的组织民兵青年队”,拿起武器上战场。不要对前途悲观失望,“中国人帮中国人,办法总要大家想”。即使环境恶劣,“有困难到政府来商量”,关键是团结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主政府周围。一份传单几段话,包含了如此丰富的思想内涵,又说得如此明白易懂,真是非常难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