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2
星期日
当前报纸名称:江海晚报

“未录取通知书”何以走红

日期:08-29
字号:
版面:第A08版:夜明珠       上一篇    下一篇

“未录取通知书”何以走红

◎王嘉祥

据新华网7月30日信息:今年高校招生工作中,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打破常规,给报考该校但最终没有被录取的学生寄了一份快递,里面有校长亲自撰写的一封信,以及印有该校logo的小礼物,失利考生们感动地说:“没被录取是遗憾,收到来信是震撼。”

很快,这个被网友称为“未录取通知书”的信件在社交平台上引发关注,并直接冲上了热搜。

记得2017年北京大学在自主招生初审结果公布时给未通过的考生写了一封公开信,称“这无关乎成败,我们依然珍视你对北大的向往”;2022年西南大学用“小作文”回复失利考生,称“你的美好人生刚刚开始……”但这些举措与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的做法不尽相同,社会反响度也不一样。与以往“未录取”三个字的冰冷宣告相比,收到这份“未录取通知书”的孩子,将其贴在心口,感到别样的暖心。

这几天我一直在思忖,这份“未录取通知书”为何能一夜走红?

让高考招生从“高冷殿堂”变为“精神港湾”。身为大学校长的徐扬生放下身段,以过来人的姿态,在信中讲述了两个颇具深意的故事:他的好友湖南学子因先天性心脏病被名校拒收,不得不到大山深处的三本院校就读,却逆袭成为企业家;自己下乡支农多年,才等来高考的机会,最终跨进大学的校门。他们虽然在上大学的路上都经历了波折,但最终都成为有成就的人。徐校长将心比心,以身说事,他的肺腑之言使许多网友好感度拉满,觉得“太暖心了”,也让未被录取的同学和他们的家长感受到被尊重和理解。徐校长做了40多年老师,深知考生压力大、焦虑多,未被录取后会心理失衡。他希望通过“解剖自己”给他们宽慰与鼓励,从而使他们学会“清空自己,放下包袱,转身再次出发”。

让未录取学生懂得,不必将一叠高考试卷视为跨不过去的坎儿,而要努力将其化成一座通往未来的廊桥。平心而论,无论是过去的科举考试,还是现在的高考制度,都存在着利和弊。但从1977年正式恢复高考制度至今48年的实践证明,高考对促进教育公平、科学选拔人才、引导学生全面发展确实发挥了积极作用,具有制度性优势。

随着高等院校数量骤增,我国的高等教育已处在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发展的转型期,能接受高等教育的人越来越多,但依然做不到人人都能上大学。徐校长在信中以真实的事例鼓励未被录取的同学,高考不是人生的“终点站”,苍天给你关上一道门的同时,已为你打开了一扇窗。在古代,蒲松龄19岁连中三试成秀才,然此后50年却屡试不第。他另辟蹊径,坚持文学创作,写出了文学名著《聊斋志异》,被誉为“世界短篇小说之父”;左宗棠20岁中举人,随后参加“高考”却总名落孙山。他坚持自学成才,后通过林则徐、曾国藩等人荐举跻身仕途,官至两江总督、东阁大学士。在现代,俞敏洪两次高考失利,马云三次高考落榜,李修平经过四次高考才跨进了北京广播学院(今中国传媒大学);刘晓庆笃信“人生不怕从头再来”,她经过了大起大落后才悟到“今天再大的事,到了明天就是小事;今年再大的事,到了明年就是故事;今生再大的事,到了来生就任人评说”……徐校长告诫年轻人,学会将一时的挫折化成前进路上的明灯,人生之路就会越走越顺畅,越走越亮堂。

让广大年轻人知晓,优秀与成功不是同一回事,从长远讲,优秀比成功更重要。徐校长在信中写道:“亲爱的同学,我想告诉你……优秀的人最终会倾向于取得成功,而短期的成功有时候常常只是昙花一现,在你漫长的人生中一晃而过。所以‘excellence with a soul’——‘带着灵魂的优秀’,是我们在漫长人生探索中所追求的目标……虽然今天你与心仪的大学擦肩而过,但只要你是一个优秀的人,你到哪里都可以打天下,到哪里都会是个英雄,到哪里都会取得成功!”

天下父母无不望子成龙、盼女成凤,这样超高的希望值往往成为儿女心里巨大的压力。我有一位老战友,曾对他成长中的儿女提出:首先要做一个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在这个基础上争取有所作为,但万不可成为社会的赘人。做父母的没有要求他们必须成为人中龙凤,儿女心理压力不大。于是,他们先“为生存工作”,后转向“为热爱工作”,各自都成就了一番事业。

有位成功的企业家曾说:“努力,不成功;再努力,再不成功。可以允许不成功,但不允许不努力。”对绝大多数普通人、平凡人而言,只要为梦想做出了应有的努力,无论结果如何,对他们的每一分耕耘都值得鼓掌,对他们的每一点收获都应给予点赞。

值得关注的是,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寄发“未录取通知书”并非一时“心血来潮”,而是经历了一个渐进的过程。从2016年起,该校便坚持为综合评价测试落榜生寄送“安慰礼”,这份坚持背后传递出的信息:考生曾经付出了努力,理应得到体面的回应。他们的这一做法,把仪式感转化成考生温暖的收藏,体现了对教育过程中“人本位”的重视,而非应景式的心理安抚,让高考招生从“筛选机器”变成了“人文对话”。

也有少数网友对香港中文(深圳)此举质疑,认为这是往落榜生伤口上撒盐,担心会造成“二次伤害”;甚至认为校长写信是“哗众取宠”“沽名钓誉”,是“蹭蹭流量”的。但广大网友认为,寄发“未录取通知书”的做法在对象、内容和形式上都有合理性和示范性。其实,做任何一件事都可能是“双刃剑”,只要利大于弊,就不妨为之,并在实践中努力化弊为利,使之日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