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江海晚报

以历史烛照未来

日期:08-27
字号:
版面:第A13版:文化周刊       上一篇    下一篇

◎汪微

王树增的长篇纪实文学《抗日战争》,每读一遍都要被深深地感动。

历史从来不是过去式,也不会是完成式,它始终与当下和未来息息相通。抗战胜利80年来,中国人民牢记历史,不忘初心,在平凡中坚守信念,在困境中传承精神。王树增的高明之处在于,超越了历史叙事的既定框架,笔锋直指人性深处。英雄的鲜血浸透了田畴旷野,不死的英灵守望着河岳山川。透过王树增全景式的描绘,我们不难得出结论:无数平凡人的坚守撑持着民族的脊梁。

书中还原抗战历史血与火的大量真实细腻的故事情节令人热血沸腾,譬如描写平型关伏击战:“没有子弹就用刺刀,刺刀断了就用枪托,枪托折了就和敌人抱成一团扭打……”这种异乎寻常、悲壮的战斗造型,分明是中华民族不屈精神的具象化;又如再现“八女投江”:“她们正值青春韶华,也许笑起来有酒窝,也许初有心仪之人……”读者感受到的是气壮山河的背后,平凡女性对生命的炽爱与决绝。

在娓娓讲述和评论抗战故事的过程中,王树增并不满足于简单还原史实,而是试图解答更深层的追问:为何军事装备如此落后的中国能奇迹般地拖住强敌直至胜利?《抗日战争》的字里行间无处不在宣示:英雄并非天生神勇,却要做出平凡人在极端环境下的生死抉择。事实上,中国人民抗战精神的强大底气,正是蕴藏于整个民族共同谱就的命运交响曲。从张自忠将军身陷重围时怒目斥敌的干云豪气,到罗雨丰营长在生死关头对着部下“跟老子上”的一声怒吼,再到那位精心喂养炕头上八路军伤员的普通大娘手中的一勺勺米汤……一幕幕、一场场,都是支撑抗战走向胜利的强大基石。

在王树增笔下,无数军人和民众都在演绎着中华民族最危险时刻用血肉筑就长城的动人故事。即使身陷地狱,英勇无畏的中华儿女也会在装备极端悬殊的情况下创造奇迹,载入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另一方面,抗战的最终胜利也离不开一些极富正义感的民族资本家,比如上海实业家卢作孚在日军进攻南京时,为了断绝日军退路,毅然将自己的大批船只凿沉于江阴要塞,形成一道难以逾越的屏障。王树增发出这样的感慨:“没有这些人,你解释不了这场战争,他们捍卫的其实是一个尊严。”这样的描写突破了“抗战只是军人之事”的写作套路,从另一个侧面揭示了中华民族不会灭亡的有力保障。

“舍此抗战,别无他途。”但是打赢一场战争只能说是阶段性的胜利,而绝非历史的终点,后续的进程需要不断赋予新的内涵。从“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民族精神中不断作出历史反思,得到现实启示,对后人来说永不过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