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江海晚报

叶胥朝、薛承宗的抗战过往

日期:08-27
字号:
版面:第A11版:文化周刊       上一篇    下一篇

薛承宗题《邱陞中学纪念册》

《叶胥朝纪念集》

薛承宗像

叶胥朝和薛承宗,如东(如皋)历史上的名人,一个共产党人,一个国民党人,前后两任如皋(如东)县县长,同乡同年,为国为民,携手抗战,从合作到分道扬镳,在民国的舞台上分别演绎了浓墨重彩的别样人生,颇耐人寻味。

◎赵一锋

一、同邑龙虎

叶胥朝出生于曹埠曹家园乡村知识分子的小康家庭。1925年,叶胥朝在南通英化职校上学,“五卅”运动爆发后,他参加在南通成立的“五卅”惨案后援会的活动,这也是叶胥朝革命活动的开始。1926年,叶胥朝到上海光华大学读书,受共产党人侯绍裘的指派到如皋从事农民运动和帮助国民党建立基层组织;暑假期间,经王盈朝和陆景怀介绍,在如皋石家庵加入中国共产党;当年秋,在曹埠建立皋东第一个农民协会江园协会;1927年参与建立国民党如皋党部。叶胥朝以曹埠江园为阵地,在农民群众中发动农运,1927年年初主持建立中共江园支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叶胥朝参与重建如皋党组织,任组织部总干事。1928年2月,根据中共江苏省委指示,叶胥朝回到马塘担任区行政助理,开展农民运动,准备武装起义。后消息泄露,起义被反动势力绞杀,党组织遭到破坏,叶胥朝继续利用国民党的公开身份恢复党的活动,配合红军扫除地主恶霸,1931年9月不幸在马塘被捕,后经多方营救,1935年才获得自由。

薛承宗出生于李堡李家庄(今袁庄镇赵港村),1927年,毕业于如皋师范,先在李家桥当小学教员,后来到李堡小学任校长。薛承宗无意在教育界发展,此期间积极参与如皋国民党党务活动,1929年,国民党如皋党部召开党代会,被选为候补执行委员,担任宣传干事。后来,国民党如皋党部内部斗争激烈,薛承宗一度遭到逮捕,被撤职后释放。时江苏保安处在镇江办保安军官训练所,薛承宗前往受训,返回如皋后任李堡区团副,同时兼任如城特税稽征所主任。

二、抗战烽烟

1938年3月19日,如皋城沦陷,薛承宗所属保安大队三中队此前已移驻黄桥,如皋沦陷后移至如皋西乡,后日军扫荡西乡,又往北撤到李堡、唐洋、三仓、沈灶一带。如皋北乡一带土匪横行,薛承宗所部无法立足,向东乡撤退到丰利、马塘、岔河、掘港一带。到达如皋东乡一带,薛承宗同样没有基础,于是邀请叶胥朝与之合作。叶胥朝此时的身份是国民党如皋马塘区区长,在东乡一带很有威望,被邀请到政训室任副主任。在叶胥朝等的带动下,俞铭璜、徐静渔、何晴波、张毓华等一大批爱国青年进入薛承宗的部队,由于新思想、新血液的渗透,部队发展很快。薛承宗利用大好形势改编东乡地方武装,充实了常备大队,请叶胥朝到淮阴向国民党省政府申请成立如皋县常备二团,很快获批准,薛承宗任团长。常备团成立不久即收复岔河,消息一出,全县欢腾,受到群众的拥护。

1938年6月,薛承宗在叶胥朝等的建议下在古坝办起政训班,李邦权、叶胥朝、俞铭璜、徐静渔分别讲授政治工作、统一战线、群众运动、游击战争,为部队培养了一批政治指导员和政训干部,其中一些爱国青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38年8月,薛承宗综合考虑后,在马塘北乡中心地带许家楼建立了“邱陞中学”。该校由薛承宗任校长,原常熟教育局局长邑人陆范九任秘书,主持学校日常事务。此时,日寇占领大中城市,本县众多有正义感的在外教师和众多外地求学的学生回乡。邱陞中学办学后,这些老师、学生以及沦陷区的老师、学生纷纷前来,学校规模不断扩大。

此时,薛承宗和叶胥朝并肩抗日,显示出了同胞手足般的默契。不过两人毕竟有着不同的信仰,虽然此时叶胥朝还没有公开共产党人的身份,薛承宗一定也感觉到叶胥朝的微妙身份,只不过不愿意点破而已,但两人的关系逐渐发生了变化。

三、萧墙恩怨

1939年11月,国民党五届六中全会召开,蒋介石掀起了抗战以来的第一次反共高潮,薛承宗在韩德勤的指示下开始公开限制共产党的活动。此时,马塘地区以叶胥朝为首的进步政治力量活跃,薛承宗借故逼迫叶胥朝辞去马塘区区长职务,将中共江北特委打入薛部的周一峰等从前线调到团部“整训”。1940年7月,新四军进入泰兴黄桥,打垮了何克谦的保安四旅,与保安一旅二团对峙,双方剑拔弩张。为争取薛承宗保持中立,孤立韩德勤,使新四军能够顺利挺进通如启海地区,新四军苏北指挥部和陈毅司令员派叶胥朝做薛承宗的工作。8月,叶胥朝“单刀赴会”到马塘西寺劝说薛承宗保持“中立”。经过叶胥朝晓之以理,薛承宗思想有所改变,但仍然拿不定主意,晚上召集部属秘密开会,最终还是选择与新四军“较量”。8月底,薛承宗接到韩德勤的命令向新四军进攻,亲自到前线督战,在后方马塘安排亲信季瞻北抓捕共产党人,叶胥朝被软禁在马塘南街旅部。本来韩德勤给薛承宗的电报是东南共党首要分子叶胥朝就地枪决。薛承宗并没有执行,只是扣押。

9月,薛承宗亲自指挥战斗,二团一触即溃,全团官兵除副团长张元外都当了俘虏,薛承宗只带了两个勤务兵回到马塘。二团被俘虏官兵在黄桥受到热情接待,新四军向他们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最后发还枪支欢送回马塘,陈毅还给薛承宗带去一封信。薛承宗丧失一个主力团,十分懊恼,接到陈毅的信,又收到韩德勤进攻黄桥的命令,再三权衡后,决定以身体不好、部队休整的理由保持中立,等待黄桥决战的结果。10月3日,黄桥决战开始,历时四昼夜,新四军歼灭韩德勤主力一万多人,取得了黄桥大捷。此役对薛承宗触动很大,当即释放叶胥朝,委托叶胥朝赴黄桥与新四军谈判,薛承宗全盘接受新四军苏北指挥部的条件,联合抗日。至此,保安一旅接受新四军领导,番号、人员不变,薛承宗不再担任如皋县县长。韩德勤得知薛承宗与新四军合作后大为恼火,对薛承宗频频施压,威胁利诱。薛承宗动摇不定,趁陈毅军长找他到海安谈话之机,中途到泰州看望李明扬,结果一去不复返。

1940年11月3日,陶勇率三纵到达掘港,11月20日在掘港镇国清寺召开苏四区各阶层代表会议,达成协议,组建“三三制”抗日民主政权,苏四区专员公署任命叶胥朝为如皋县县长、梁灵光为南通县县长、季强成兼海门县县长、顾民元任启东县县长。叶胥朝等在马塘城隍庙接管国民党如皋县政府。1940年11月下旬,因抗日斗争形势的需要,如皋县以通扬运河为界一分为二,河东是如皋县,河西为如皋县西南行署,这就是历史上的“两如分治”。

四、相望海峡

1945年,叶胥朝出任如皋县县长,1946年又任苏中九专署副专员,1948年任两淮市副市长,1949年1月任南通市市长。新中国成立后,他历任南通专署专员,中共苏北区委统战部、江苏省委统战部副部长,江苏省第四届政协副主席和第五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中共八大代表,第四、五届全国政协委员。“文革”中,叶胥朝受到迫害。“文革”后,他不顾年迈,经常深入基层,为国家的民主法治建设奔忙,对家乡事业十分关心,指导新中国第一部县志《如东县志》的编撰,并为之作序。他1992年7月24日去世,8月1日安葬于如东烈士陵园。

1941年,薛承宗到上海,1945年5月回南通出任国民党如皋临时参政会议长,1946年7月任国民党如皋县议会议长。1949年如皋解放前夕,薛承宗撤退到台湾,其婿开飞机将全家人直接送往台湾,至此,他退出政坛。薛承宗抵达台湾后,因不愿统军被判二年有期徒刑,出狱后在台中、彰化等地从教,曾当选台北如皋同乡会名誉理事,对赴台如皋籍同乡多有关照,对海峡对岸重建的邱陞中学多有关心。他2001年10月去世,遵照遗嘱,骨灰归葬沿南李家庄。

1940年10月后,叶胥朝和薛承宗再也没有谋面,或许两人在后来的岁月中会想起对方。在台湾尚未开放两岸探亲时,薛承宗长子铁秀(定居加拿大)、次子铁军(定居美国)1982年曾一同回大陆探亲。薛铁军回如东扫墓时住县第二招待所,当时叶胥朝也住在二招,叶薛两人通过越洋长途电话畅谈半个世纪的交往,感慨良多,一笑泯恩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