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江海晚报

硝烟铸笔,岁月生辉

日期:08-25
字号:
版面:第A08版:夜明珠       上一篇    下一篇

◎殷建峰

八月,蝉鸣裹挟着暑气,悠悠漫入易家桥新村的巷弄。青石板在骄阳下炽热发烫,当指尖轻叩那扇木门,心跳竟莫名失了节律。门后,是从烽火硝烟中走来的百岁老兵许胜,是用笔墨书写了一个世纪山河变迁的传奇人物。

门轴“吱呀”转动,一位身着浅蓝色衬衫的老人出现在眼前,衬衫虽洗得泛白,却依旧挺括如初。胸前的党徽、抗日纪念章与南通大学校徽整齐排列,宛如串起一个世纪的璀璨星辰,在晨光中散发着温厚的光芒。听闻我来自通州平潮,他眼中顿时一亮:“坐,快坐。我老家可是通州十总,咱们可是实打实的通州老乡呐!”那声音洪亮有力,撞在墙上又清晰地弹回,全然不似历经百年风霜之人。

这位手握“笔杆子”的志愿军战士曾在机要处肩负重任,起草电报、抄写文件、监听敌台广播。“军令如山,容不得半分差池。”他总谦称自己只是一名普通老兵,“冲在一线的指战员才是真正的英雄,他们大多默默无闻。”然而,谁都明白,他的笔亦是一种强大的武器。起草电报时,字里行间暗藏军情的缓急;抄写捷报时,墨香之中裹着胜利的滚烫。说这话时,他腰杆笔直,仿佛依旧挺立在当年的机要处。

志愿者围坐四周,我轻声讲述着协会几年来的公益之路:190双手默默深耕善举,帮扶千余困境家庭;近三年间,3次跨越1200公里的漫长路途,在陕西镇巴播撒下20余万元的温暖,为91个山区孩子铺就了求学之路。老人听得专注,指节在膝头轻轻叩击,忽然起身,踱步至案前。宣纸缓缓铺开,笔锋落下,“情暖镇巴”四字力透纸背,带着当年抄电报时的刚劲力道。墨汁缓缓洇开,仿佛将烽火岁月里的炽热,延续到了如今的人间烟火之中。

他轻轻翻开《共和国奠基者》,指腹温柔抚过一张黑白照片。照片中的青年身着军装,眼神锐利如鹰,背景是朝鲜皑皑白雪。“零下四十度,钢笔水都冻成了冰碴。”他呵气搓手,仿佛又回到了那个寒冷彻骨的夜晚,“前线的三个连就那样静静冻在山坡上,纹丝不动。”他的指尖微微颤动,那并非因年迈而抖,而是那些英雄的名字,在他的血脉中依旧滚烫。

“许胜,许胜。”他轻轻念着自己的名字,眼尾的皱纹里仿佛漫出一层薄雾。十八岁投身新四军时,他一笔一画将“日盛”改为“胜”,从此,“许胜不许败”便成了刻入骨血的铮铮誓言。南京大屠杀中30万冤魂,十总一地被活埋的53个同胞,南通儿女浴血奋战的英勇身影……他一一数着,声音里夹杂着硝烟的苦涩。新婚未满半年,九兵团在山东集结,他给妻子留下一张照片,背面所写的地址里,藏着“舍小家”的毅然决绝。“去朝鲜前就已做好准备,打仗嘛,总要有牺牲。”

当我走出巷弄,阳光透过枝叶,将树影筛成一地碎金。我紧紧攥着那张“情暖镇巴”,纸背的温度,恰似他掌心传递的温热。

第二天,微信提示音轻轻响起,是他发来的两幅字:“六载施微爱,千人纳暖心”,“身寄江海仁心者,情暖镇巴困境人”。

屏幕的微光映照着笔锋,我忽然领悟,他改的哪里只是名字?他是将“胜”字,从烽火中的胜利,写成了岁月里的温暖。

蝉鸣依旧声声,只是再听时,多了一层穿越世纪的温厚。那是从烽火中走来的人,将余生的光芒,全部酿成了人间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