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华
“赤脚医生”是我国特定历史时期孕育的特殊群体,他们在20世纪60至80年代如星点般散布在乡村大地。这些人大多并非正规医学院的毕业生,通常多是村里挑出的有文化、求进步的青年,经上级卫校短期培训后便背起了药箱。他们平日里荷锄躬耕于陇亩,一旦听闻村民染疾,便不顾一切即刻放下农具出诊,有时甚至赤着双脚从泥泞田间奔来,脚上的泥痕还带着泥土的芳香。
我虽出生于城镇,但三岁时,母亲带着我们姐弟三人一起来到黄海之滨的三余镇安家落户。记得上幼儿园时的一个午后,邻组姜家一名四五岁男孩不慎溺水,负责带孩子的奶奶哭得昏天黑地不知所措,村里的女“赤脚医生”陈秀琴闻讯后,立即跪在地上,交替用胸外心脏挤压法与口对口人工呼吸施救,尤其在口对口人工呼吸时,仅以一块纱布相隔,被吸出的分泌物、痰液与呕吐物一次次呛得她弯腰呕吐,可她抹抹嘴角,又立刻俯身继续……最终,那孩子还是因溺水过久没能醒来,但陈医生坚持不懈俯身施救的身影如雕塑般刻进我的心间,让我对这一群体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这些大多非科班出身的医者像一本全科医典,感冒咳嗽、头痛发热自不必说,就连接生这样的大事也勇挑在肩,从无半分推诿。村民们一旦有了病痛,第一个想到的总是他们;唯有遇上重症或拿捏不准的病症,才会转往上级医院。可以说,他们几乎扛起了守护村民健康的大半重担。
如今,“赤脚医生”已成为远去的历史符号与回忆,但正是他们默默地奉献与付出,让乡亲们得以减轻病痛的折磨,甚至一次次从生死边缘挣脱。这份温暖与力量早已融入了乡村的血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