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民健身的热潮中,越来越多的老年人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运动中来。但一些老年人却在健身房遭遇了“年龄门槛”,签订免责协议,甚至将老年人拒之门外。健身房为何设置年龄门槛?老年人健身需求有哪些?如何避免“健身”成“伤身”?昨天下午,本报记者就此展开专访。
健身让“银发族”活得更精彩
“虽然已步入老年行列,但是感觉自己通过健身锻炼后,真正做到了‘人老心不老’,身体状态和心理状态明显要好很多。”昨天下午,印象城的酷客健身馆内,正在器械区锻炼的李师傅擦着额角的汗珠,对前来采访的记者说,“老年人虽然年纪越来越大,但在身体正常的情况下能动就要动起来。”
李师傅是酷客健身馆的办卡会员,坚持在这家健身馆进行日常健身已有两年。由于坚持长期锻炼,虽然李师傅已然一头白发,但精气神很足,相貌也比实际年龄要年轻许多。
李师傅说,年轻时没有时间健身锻炼,退休后恰好弥补了这一遗憾,“现在有私教给我授课,指导我如何科学训练,这样既避免了一些个人盲目不当健身引发的意外伤害,又尝到了延缓身体机能退化强身健体的甜头,对我们老年人来说是有百利无一害的事情。”
在通城,越来越多的像李师傅这样的“银发一族”活跃在大大小小的健身场馆,参加一些低强度的有氧运动,以及适当的“撸铁”等抗阻运动,从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健康和快乐。
设置“超龄门槛”系双向保护
有统计数据表明,截至2024年年末,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约31031万人,占全国人口的22%。透过数据可以看到,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由此催生出新的健康消费需求,社会需要从“观念”到“现实”,也都在跟随这一变化作出新的调整。
专业机构的另一项分析数据显示,近五成的老年人每周至少参与一次体育锻炼,8.7%的老年人则能够做到在闲暇时前往专业健身机构锻炼。当老年人数量进一步增多、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银发群体”对专业健身场所的需要也必然进一步上升。
许多专家也注意到了这一现象。我市一名专业人士认为,目前“银发消费”需求相当旺盛,市场前景十分广阔。如果健身房、体育场馆等经营场所能够顺应市场,契合高龄人群需求,积极引进适合的健身器材或活动,那么,大概率能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但我市的一些专业健身机构对老年人的健身设置了一些“年龄门槛”。运营方表示,这是对涉事双方的“双向保护”。“对于年龄在75岁以上的老年健身爱好者,我们在办理业务时需要其家属签署免责协议,主要是考虑到这个年龄段及以上老人的身体状况有不可预测的风险。”昨天下午,在工农路上的皇仕堡健身中心,一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记者在一些健身机构采访时,确实看到门口都有相应的《友情提示》。譬如,在酷客健身馆入口处,醒目的提示牌上写着“出于安全考虑,酷客健身馆禁止16岁以下、60周岁以上人员进入器械区锻炼,请各位会员配合。”但在馆内的乒乓球、游泳区等非器械区则无此规定。
科学锻炼和合理健身至关重要
记者在市区多家健身场馆采访后了解到,一些健身房“婉拒”年事已高的老年人,主要还是考虑到安全因素,毕竟一旦在锻炼过程中出现不测事件,其后果是双方都备感棘手的“痛点”。
事实上,在从业人员眼中,年长的老人往往有一些基础疾病,身体状况没有年轻人稳定,健身过程中出现意外的概率要大一些,一旦摊上,健身房将面临法律责任与经济赔偿,而且有些器械易发生危险,并不适合老人。
今年51岁的李峰是名专业健身教练,有着10年从业经历,他向记者分析了老年人健身过程中必须做到的几个关键点。“年龄过大的老年人不适宜从事过于激烈的健身运动,只能参加一些低强度的有氧运动,如在跑步机上跑步、在泳池游泳等,参与低抗阻的‘撸铁’。运动前也要注意热身,把腿关节、脚踝关节、膝关节活动开,避免突然发力后的运动拉伤和扭伤。”李峰再三强调,“只有科学锻炼、合理健身,才能避免‘健身’变‘伤身’。”
本报记者周朝晖 刘鹏 张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