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江海晚报

守艺老人

日期:08-21
字号:
版面:第A16版:时评       上一篇    下一篇

早上五点半,家住海门区四甲镇有余村的九旬老人崔金山推着那辆老旧的三轮车,踏上去往市集的路。后座捆扎着的扫帚随车身摇晃,车轮碾过水洼,在路上刻下三道湿痕——那是七十载岁月里他重复了数万次的轨迹。

(8月20日本报6版)

守艺精神启示后人

□孙维国

人到暮年,有人选择安享清闲,而崔金山老人却宁愿在枝条与麻绳间继续劳作。有人或许觉得这是一种“舍不得放下”,但细细体味,这更是一种“放不下的热爱”。

当下社会节奏飞快,人们常常在浮躁与焦虑中奔走。越是在这样的时代,越需要向“守艺”致敬。价值不在于追逐一时的利益,而在于坚持做一件事,做到极致;幸福不在于外物的堆砌,而在于内心的安定与专注。

向七十年“守艺”致敬,不只是向一位老人致敬,更是向一种执着、向一种精神、向一种人生姿态致敬。在奔涌向前的时代洪流中,我们需要这样的守艺精神。这样的匠心坚守提醒我们不忘初心、不忘本源,守住属于自己的那份恒久与真诚。

不辍劳作意义非凡

□文宏

现代社会,我们习惯于用价格衡量价值,用效率评判意义。但崔金山老人的手工扫帚承载的是七十年的技艺、专注与生命痕迹,这些是无法用价格来衡量的。况且,一个健全的社会本来就应当容得下效率之外的价值维度。

崔金山是一位活得有尊严的老人,这种尊严不在于卖出了多少扫帚,而在于始终坚持“用双手创造”的生命姿态。在这个欣赏躺平、追逐速成的时代,这种日复一日的劳作为我们呈现出了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

崔金山正在老去,他的手艺或将会消失。但真正值得我们思考的不是某种老手艺的失传,而是崇尚劳动的精神是否可以延续。当劳动被异化为纯粹的谋生手段,当工作只剩下薪酬数字而失去内在价值,我们失去的将是劳动赋予生命的那份厚重与实在。

老人说“只要手还能动,就做下去”。这双手编织的不仅是扫帚,更是一种朴素的生命哲学。在这个被消费主义裹挟的时代,这种朴素的认知或许比任何宏大的理论都更接近生命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