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淳翔
在拙编《唐大郎文集·闲居集》的书前插图中收有大郎致吉光一信,全文不长,照录如下:
吉光兄:
大函奉悉。逸芬兄远道归来,老友重逢,闻之欣慰。昨晤之方、修梅二兄,我们议定于本星期六中午(廿二日)在淮海饭店(过去八仙桥青年会)九楼,合作东道,请您偕逸芬兄同临小酌,以便畅叙离情。我们十时半已在那里,望二兄亦准时光降。余俟面尽,即颂日祉。
弟云旌十九日。
收信人吉光,乃民国时期小报界四大金刚之一《福尔摩斯》的图画编辑姚吉光。该信今藏于陈子善教授家,信封保存完好,故文集中将写信日期标为1979年9月19日,这天是星期三,三天后的22日正是星期六,正相符合。
信里的逸芬即俞逸芬,大郎在1929年3月3日《大晶报》曾撰《理想中之一张小报》一文,对于编一份理想型的小报,说是要请“唐驼写报眉,要去请张丹斧做第一篇,要去请马星驰画插画,要去请黄梅生、张超、俞逸芬做剧评……”可知俞逸芬当时是有名的剧评家。他原籍苏州,曾用笔名清芬、红豆室主、大雷、大云等,亦擅写花稿,人称“倡门才子”。据他本人透露,原来这一绰号是小说家张秋虫给他题的,对于他实在是一种耻辱。他又曾拜袁寒云为师,故书法酷似寒云。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逸芬离沪,直至抗战胜利方才返回。1949年2月12日,俞逸芬与张南子在上海《新闻报》刊出结婚启事,婚礼即由姚吉光计划,请几个熟朋友吃饭,并在婚书上请他们签名,作为证婚之用。张南子为前绿宝剧场的台柱子田心,她容貌并不十分出色,却是一名演技精湛的话剧演员。
新中国成立后,俞逸芬命途多舛。1952年时已携眷赴新疆,“天天把哈密瓜当饮料,快乐得不想回来了”。(《高唐散记·快接江南俞五回》)而据郑逸梅日记1955年10月10日记载,则称“俞逸芬夫妇在乌鲁木齐生活颇苦”。1960年5月末,郑逸梅听说“俞逸芬申请入文史馆,颇望其能成事实”。孰料天不遂人愿。6月5日,“俞逸芬在新闸桥防汛队任挖泥工作”。18日,他们夫妇将“调遣西北劳动”,目的地为甘肃张掖,并将“所有文物悉让给荣宝斋”。7月中旬,“俞逸芬已有来信,在张掖乡间从事农业劳动”,然而“居处与工作地点相距二十馀里,天未明即起”,生活辛苦。又兼西北昼夜温差很大,不能适应,10月时,还写信向沪上友人平襟亚索要旧棉毛衫。
1978年4月7日,郑逸梅致信陆澹安,称“俞逸芬仍在张掖,与袁家榴(骝)通信,但未便以实情告袁,甚感苦闷”。袁家骝即袁寒云三子,著名核物理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