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4
星期二
当前报纸名称:江海晚报

仁心妙术守健康 医路沪通惠民生

日期:08-19
字号:
版面:第A09版:专版       上一篇    下一篇

“不用去上海,在南通就能得到国内一流关节外科专家的治疗,大大提升了我们老百姓的就医体验和感受,真的太棒了。”近日,海门58岁的谢先生提起在南通市第三人民医院的治疗经历,难掩感激之情——谢先生患有少见的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样滑膜炎,南通三院与上海顶尖专家团队携手攻关,以精湛的关节镜微创技术为他在“家门口”就解除了病痛的困扰。

近年来,南通市第三人民医院坚持党建引领,汇聚改革动能,不断增强医院核心竞争力。今年,医院迎来“无红包医院”创建30周年,新1号楼全面启用、东院区(市公共卫生临床医学中心)加速推进……“一院两区、一体两翼”高质量发展再上新台阶。作为推动学科能级跃升,提升医院运营与品牌建设的重要一环,医院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全方位、深层次、宽领域”接轨上海总体要求及市卫健委“医路沪通”工作部署,通过携手国内顶尖专家团队、引进前沿医疗技术、构建跨区域诊疗协作网络,让通城百姓在本地就能享受到同质化的高水平医疗服务,用实际行动生动诠释了公立医院的使命担当。

跨江携手顶尖资源

打造“家门口的名医堂”

一年前,海门的谢先生在当地医院行MRI提示右膝外侧半月板前后角及体部撕裂,右膝关节退行性骨关节病伴游离体形成,保守治疗后,病情未有改善,症状不断加重,之后辗转多家医院就诊均未获满意疗效,不久前,慕名来到南通市第三人民医院,骨科主任王晓东与国内顶尖关节外科专家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皇甫小桥教授为谢先生进行了进一步检查和评估,诊断为右膝半月板损伤右膝关节积液、右膝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PVNS)——一种少见的滑膜良性增生性疾病。最终,王晓东主任带领副主任医师朱云华、医师王勤等团队成员携手皇甫小桥教授为患者开展了关节镜下微创治疗,彻底切除感染坏死组织并修整内侧半月板。术后,患者功能恢复,顺利出院,回访至今未复发。

作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的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骨科,其专科实力位列全国第二,2023年,上海六院更成为“国家骨科医学中心”,皇甫小桥教授团队自今年3月与南通三院携手合作以来,通过定期坐诊、手术指导、技术培训等方式,已让众多骨关节患者尤其是运动损伤患者受益。这种“顶级专家+本地团队”的合作模式,既发挥了专家的技术引领作用,又培养了本土人才,实现了优质医疗资源的可持续供给。

去年年底,65岁的黄先生因腹痛就诊于南通市第三人民医院,肿瘤标志物CA19-9超过1000.00U/ml,进一步检查后确诊为肝内胆管癌(ICC)。然而,黄先生为肝脏多发病灶,恶性程度高,病情十分复杂,虽未见明确远处转移,但评估已无手术指征,预后非常差。了解情况后,黄先生一家感到无比绝望。

然而,南通三院肝胆胰外科医疗团队没有放弃。在国内顶尖肝胆外科专家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杨欣荣教授的指导下,结合院内疑难复杂肝癌多学科研讨(MDT),科副主任王建新与主任医师陈骏团队为黄先生实施了“四药三联方案(多纳非尼+替雷利珠单抗+GEMOX方案)”的转化治疗,经过8个疗程的治疗,相关肿瘤标志物指标持续下降,但患者也逐渐出现手足麻木等用药反应,不再能耐受治疗。经与杨欣荣教授再次会诊研讨,对患者病情进行停药评估,结合影像学诊断,发现其左半肝病灶已无活性,右半肝病灶活性降低,且无远处转移,符合手术指征,这让原本已失去手术机会的患者看到了曙光。

今年8月2日,在完善一系列手术相关准备和评估后,三院肝胆胰外科团队与杨欣荣教授通力协作,凭借精湛的技术和丰富的经验成功切除了患者右半肝,并对左半肝残留病灶进行了微波消融处理,同时清扫了肝门部淋巴结。术后,患者恢复良好,8月15日,检测肿瘤标志物CA19-9指标持续降低至70.97U/ml,生命的奇迹就这样在三院肝胆胰外科再次上演。

今年7月,国内顶尖呼吸病学专家、上海市东方医院(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李强教授团队来到南通市第三人民医院,就进一步深化合作进行交流对接。会上,双方进一步明确了通过介入呼吸病学诊疗技术的指导和推广应用,实现建立规范化的南通三院呼吸介入诊疗中心、构建规范化的介入呼吸病学诊疗体系和以患者为中心的全病程管理模式的综合目标。一系列专科合作深入推进,不仅是医院贯彻落实“医路沪通”工作具体要求结出的累累硕果,也是借由“顶级专家+本地团队”强强联合,全面增强专科内涵建设水平和核心竞争力,助推区域医疗水平能级提升的生动写照。

技术创新突破壁垒

填补区域诊疗空白

患者邱女士母亲的手机里有一段当年20岁的女儿在大学运动会上洒脱奔跑的视频,另一段视频是如今术后的女儿在病房里缓慢行走的画面——这中间跨越了16年。16年前,正值20岁青春芳龄的小邱与其他少男少女一样,对美好的未来充满憧憬,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病使其全身肌张力升高,邱女士四肢蜷曲、全身疼痛、无法言语,辗转数十家医院求医无果,这期间,父亲又因车祸离世,家庭经济状况也愈发窘迫。“对我们全家而言,这十多年来就如同噩梦一般,”邱女士母亲含泪诉说道,“医院跑了很多、方法试了不少,却眼看女儿每天忍受着巨大痛苦折磨,病情不断加重,我们做父母的真的是痛不欲生。”直到2024年5月,南通市第三人民医院携手国内顶尖神经外科专家北京中日友好医院张黎教授团队让母女俩重燃希望。

作为业内首屈一指的大咖,张黎教授有着诸多“第一”:开创了我国神经外科学界周围神经外科亚专科、在国内最早开展糖尿病周围神经病(DPN)的外科治疗、在国际上率先提出血液透析周围神经病的概念及其外科治疗理念……针对邱女士的病情,张黎教授与三院神经外科团队经过反复研讨分析,决定采取脊髓电刺激术(SCS)为患者解除长达16年的病痛折磨。

近年来,SCS逐渐在国内多家大型医院应用于昏迷促醒及疼痛改善的治疗,然而用于治疗全身肌张力障碍和疼痛的病例较为罕见,江苏省内尚无相关病例的报道。9月,经过充分术前准备,张黎教授与三院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温磊团队省内首次将植入性外科电极脊髓电刺激技术(SCS)用于全身肌张力障碍和疼痛领域治疗,术后,患者从面部肌肉开始至躯干、四肢肌张力增高的症状明显缓解,关节功能和言语逐渐恢复——邱女士长达16年的漫长病痛噩梦就此成功画上句号。

技术创新的步伐在南通三院从未停歇。在DSA导管室,70多岁的蔡奶奶成为医院首例房颤脉冲电场消融术(PFA)的受益者。

不同于传统热射频消融原理,脉冲电场消融通过对组织施加“微秒级”乃至“纳秒级”的瞬时高电压的电脉冲,实现精准靶向破坏异常电路,心肌精准选择性、肺静脉电隔离(PVI)快速且持久,患者术后恢复周期更短。这项前沿技术由三院心内科主任蔡飞带领的心脏介入团队与国内顶尖心内科专家施海峰教授联手为患者实施,仅用20分钟就完成手术,术后两天,蔡奶奶便顺利出院,如今锻炼、买菜、遛弯等“再也不会感到心慌难受、担心体力不支了”。与施海峰教授团队的深度协作使得科室在心脏介入这一优势领域如虎添翼,借由更加精准、微创化的治疗手段,为众多像蔡奶奶这样饱受顽疾困扰的患者解决了“心”头之患,助力他们重获“心”生。

省市首例、院首例相关手术的陆续成功开展不断突破诊疗壁垒,这些技术创新不仅进一步提升了医院的核心竞争力,更让曾经需要远赴北京、上海等地才能解决的病痛,在“家门口”就能得到有效治疗,切实减轻了患者的就医负担。

深入协作彰显成效

构建“生命健康守护网”

在作为南通三院“传统优势”的感染病诊疗领域,多年来,医院秉承医防协同融合理念,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下持续推进与国内顶尖感染病学专家,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主任、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教授团队深入合作,不断带动提升区域传染病综合救治能力和公共卫生服务水平。

22岁的张同学在新疆大学求学,出现消化道出血、发热等症状,全身浅表淋巴结肿大,完善相关检查后排除布鲁菌病。在积极抗感染治疗下,患者仍高热不退,并出现烦躁、精神行为异常等表现,查脑脊液常规异常,加强抗感染措施无效。三院感染科学科带头人汪美华主任与各科室专家组成的多学科团队与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张文宏教授团队“云端”连线,经过对患者病情缜密细致的解析,综合考虑“结核性脑膜炎(TBM)”,经过系统治疗,患者最终顺利康复;58岁的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吴女士长期服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出现腹痛腹胀、反复呕吐、腹泻等症状,经与张文宏教授团队会诊,考虑“狼疮性肠炎”,经过精心治疗后,患者症状明显好转……借由“医路沪通”合作搭建的“绿色通道”,不仅为广大疑难危重复杂感染患者带去了福音,更为进一步推动医防协同融合下的公共卫生临床医学体系及感染病综合学科诊疗平台建设,织牢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守护网”提供了坚强支撑。

从引进顶尖资源到突破技术壁垒、从创新协作模式到提升内涵质量,多年来,南通市第三人民医院始终以守护江海百姓生命健康为己任,以践行“医路沪通”的扎实举措和实际成效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时代浪潮中将更多健康福祉扎根百姓心田。今后,南通三院将继续以深化与国内高水平医疗团队合作为有力抓手,在对标先进、追赶超越过程中让更多优质医疗资源和技术服务在江海大地开花结果,不断擦亮百姓健康“底色”、提亮幸福“成色”,为健康南通建设彰显更强担当、贡献更大力量。 朱颖亮 王晨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