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4
星期二
当前报纸名称:江海晚报

将“湖泊”之水引入“池塘”

日期:08-18
字号:
版面:第B01版:成长周刊       上一篇    下一篇

◎南通市海门区第一实验小学 黄一丹

“作文教学革命者”管建刚老师指出:“作文训练和自由作文的关系是池塘和湖泊的关系……写作教学应从‘湖泊’入手,想法子将‘湖泊’之水引入‘池塘’,‘池塘’里的‘水’自然会成为活水,写作教学也自然有了活水源头。”那么,习作教学的“原动力”到底是什么?如何搅动“湖泊”之“水”,从而让其引入“池塘”呢?笔者以为,要在平时下功夫。

引导自觉体验,

实现“有米之炊”

传统的作文教学是上作文课了才要求学生去体验生活。学生用当场“生成”的内容写作文,表面看来解决了“米”的问题,实际并非如此。学生选材能力根本没有提高,这是教师将准备好的“米”放到学生手中,而不是学生亲自发现的。

笔者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一直在摸索、探究如何让学生自觉体验生活:每天的早读课,我让学生按学号轮流讲讲“我的事”,可以是开心事、烦恼事、伤心事……通过这样的形式,讲述者主动“搜索”要讲之事,积极体验其中的喜怒哀乐,倾听者也进行了一次情感之旅;每周一次,我辟出时间让学生进行“热点问题大家谈”,在智慧的碰撞中,学生主动交流、体验着生活。推行小组日记也是我的一项举措,通过书面交流,学生再一次成为生活的主人,他们体会到体育课上游戏的快乐,谈论起放学路上的逸闻趣事,感受到父母的爱和同学的情……有了平时这些自觉的体验,习作课自然变成了“有米之炊”。

注重平时训练,

告别“流水之文”

生活是习作的源泉。进行了以上生活体验,照理说每个学生的作文都应该生动有趣,但情况并不总是如此。一部分学生虽然在习作中提到了生活中的某段经历,但下笔却是干巴巴的“流水账”。还是管建刚老师给出了答案:“‘体验’之外,还有‘想象’,写一件事情,要把事件像放电影似的显形于大脑,在心里把事件演绎,演绎不过来的地方,用自身的生活经验加以想象性地修复。”

在一次语文课上,我便进行了这样的训练。我提问说,今天数学练习我拿了满分。走在回家的路上,我的心情特别好,……同学们想想后面的省略号应补充什么?

“具体写写心情怎么好。”一名同学不假思索地回答。

“可以这样说,走在回家的路上,我的心情特别好,小鸟在枝头唱歌,仿佛在祝福我!”一名女生说道。

另一名男生大声说:“走在回家的路上,我的心情特别好,仿佛要向全世界的人宣告:我拿了满分!微风吹过,好似庆功彩带拂过我的脸庞……”

听着学生的回答,我也沉浸在他们的好心情里。为了让更多的同学得到言语的训练,我让他们把自己的想法写在随堂本上,再朗读出来。听着一篇篇优美的片段描写,教室里不断响起热烈的掌声。经过这样的训练,学生写出的“流水账”明显减少。的确,生活的多彩是需要想象、需要创造的。

改变评价方式,

激发写作热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写作同样如此。笔者尝试通过改变评价方式来进一步激发同学们的写作热情。那是缘于一次“偷懒”。那天,我实在来不及批改同学们的日记,于是我把日记本直接发了下去。一名学生凑到我跟前悄悄地问:“黄老师,能帮我看看这篇日记吗?”我先是一愣,当看到他那期待的目光,便接过本子耐心地看起来。好家伙,原来他写到昨天与一名同学的“纠纷”,想让我评评理。针得他的同意,我在班上读了他的日记,除了帮他解决了问题,还赞美了他的文笔。从那以后,他写日记的热情高涨。

以后每次日记讲评,我的要求都各不相同,有时让他们组内交流评比,有时让他们自荐或推荐好日记张贴上墙,有时通过抓阄来决定谁来朗读日记……经过多次尝试,兴趣写在了孩子们的笑脸上,成功写进了孩子们的日记里。

当然,从“湖泊”入手,可以做的事情还有很多,诸如鼓励学生大量阅读、背诵、积累……唐代大诗人杜甫早就告诉我们“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相信平时只要持之以恒地去做,便能将“湖泊”之“水”引入“池塘”,为习作教学注入“原动力”,让写作成就生命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