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俊
长江从远古走来,逶迤东进,绕狼五山折一弯,奔流而下,在圆陀角①汇入大海。“万里长江由此入海”。这处由江海大平原南通和国际大都市上海隔岸相送的一程,便是长江口。
然而,穿越到2000年前,不用说站在尚未被称作狼山的峰巅,即使西去近200公里在镇江北固山东望,都是横无际崖的茫茫一片。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唐代诗人张若虚是在长江的哪一处滩地“取景”构思《春江花月夜》,历史已无从定论。大概率的场景是,1300年前的某一个春日傍晚,在当时的长江口、抑或是扬州的瓜洲之上,张若虚东眺浩瀚无边、云天空阔的那片所在,一轮明月从平静的海面缓缓升起,洒下银色光芒,由此吟出那“孤篇压全唐”的开篇第一句!张若虚目光所向的这片“江潮连海”“月生海上”的境域,到五代后被称为通州、静海、崇州,清代后被称为南通!
直至秦汉,长江口还在扬州、镇江一带。长江行至此,江面骤广,水流变得从容,泥沙洄旋缓积,堆于江口两侧,海潮合力推涌,沙咀渐成。其时长江口形似一大喇叭口,以内口扬州、镇江一带向东展开,现南通全域除如皋西北一带早已成陆外,余皆缥缈无定于大海之中。
南通实在是“无中生有”的存在!
《读史方舆纪要》②载,海陵县③以东百里,汉时“有长洲泽,又东有扶海洲,今湮”。扶海洲为最早出现的沙洲,位置相当于现时如东县境,汉时东西长约八十里,南北宽约四十里。东晋时(5世纪)扶海洲与西部扬泰古沙嘴接上,使长江口东北岸线向前延伸至现今如东县的掘港一带,由此开启江海境域有史料记载的第一次沙洲“大拼图”。
至南北朝,胡豆洲④浮现,位置在现今南通市崇川及通州区西部一带,《太平寰宇记》⑤记其大体:“胡豆洲在县东南二百三十八里海中,东西八十里,南北三十五里,上多流人,煮盐为业”。这里“县东南”乃以海陵县治为“视角”。胡豆洲与周边沙洲不断并接,范围渐广,至唐天祐年间(904~907)与海陵大陆涨连。此番第二次连陆“壮举”,使长江口东北岸延伸至今余西古镇一带,为接下来后周显德五年(958)在此设通州作了空间和物质的准备。
其实,江海领地在海底世界的“潜滋暗长”从未停止过。唐武德年间(618~626),作为后来崇明岛前身的东沙、西沙冒出海面。《读史方舆纪要》记“布洲夹,州南四十里,有南布洲、东布洲,大海中沙涨为州也”。东布洲为原相距不远的两个沙洲东洲、布洲涨接而成,后为宋初海门旧县主体。至宋中期,东布洲与西部连陆,由此完成南通历史上第三次沙洲大拼接。
事情远没那么简单!其后千年,南通东部沙洲涨坍,数度陵谷互易,你方唱罢我登场!从元至正到清康熙年初期300余年,海浪江潮变得愈加桀骜不驯,怒潮啸涌,百里为墟,致海门县治几易其址,境域几近消失,只得裁县为乡,并入通州。尔后,直至清康熙中后期始,海门旧域陆续有许多沙洲复出于海。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设海门直隶厅时,所辖包括大洪沙、复兴沙、日盛沙、川港西沙、大兴沙、安庆沙等大小沙洲达40个。其间涨坍并岸,至民国时期才逐步“安定”下来,完成江海“大拼图”,大致形成今天的境域模样。
现时的长江口,“潮平两岸阔”。然而,秦汉时期却是另外的景象,海潮上溯至内口,形成银涛盖顶、雪浪排空的涌潮,史称“京江潮”和“广陵潮”,“广陵观涛”成为一时盛事。随着长江口岸线变化,至唐朝大历年间(766~779)涌潮才逐步消失。
两千年间,长江口由瓜洲、京口一路东移,演绎大自然和人类活动的生动画卷!“春江潮水”送走过唐时鉴真与明代郑和从这里出海的船队,“汀上白沙”书写过代代沙民开疆拓土、煮海为盐的沙地故事,“江流宛转”见证过吴越争土、抗击倭寇的水上战事,“月照花林”映衬过平沙落雁、渔火点点的江风海韵。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口”。是长江口繁华了扬州,还是扬州浪漫了长江口,竟使瓜洲、京口成了古韵悠悠的文化符号。骆宾王、李白、白居易、张祜、李煜、王安石、刘禹锡、苏东坡、陆游、杨万里,等等,唐宋有太多的诗人把他们的情感倾注在了古长江口,留下了多少脍炙人口的诗篇!南通“余”生也晚,没赶上这地利和天时。说地利,南来北往的商贾旅人、文人雅士总是会选择便利的地方过江。古长江口瓜洲此处为南北交通咽喉要道,又与大运河交会。而瓜洲以下江海辽阔、苍茫浩渺,自然就不会产生多少“流量”!说天时,唐宋是诗词的高峰,错失即是永远!若不如是,或许南通的许多地名会出现在唐诗宋词中,惊艳千年、传之久远!
现今,“江潮连海”之地早已成富饶桑田。“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只是,再过千年,长江口、江海地,还会有哪些演义呢……
注:
①位于现今长江入海口北侧,由沙洲中的联珠沙堆积而成,是江苏最早看到日出的地方。
②清初地理著作,为顾祖禹(1631~1692)所撰,前后历时二十年成稿。
③为现今泰州市海陵区旧名。
④这块沙洲《梁书》称壶豆洲,《南史》记胡豆洲,唐代为胡逗洲。
⑤乐史撰于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976~984),为北宋初期著名地理总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