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报讯 近日,通大附院产科诞生了一名特殊的新生儿,产妇小玲(化名)是一名幼年就植入心脏机械瓣膜、必须终身服用抗凝药的女性。整个孕期,如何在保护腹中胎儿免受药物影响的同时,又守护好妈妈那颗依靠金属“心门”运作的心脏,成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双保”挑战。最终,在通大附院多学科专家团队的精密协作下,母子平安,成功闯关。
小玲的挑战始于童年。9岁起她就饱受心脏病折磨,11岁时接受了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手术。这颗救命的金属“心门”让她重获新生,却也带来一个伴随终身的任务:必须服用抗凝药华法林,防止人工瓣膜被血栓卡住,否则有致命风险。
去年,26岁的小玲自然怀孕了。这本是喜事,却带来了巨大的用药难题。为了保护胎儿(华法林可能导致胎儿畸形、致命出血等风险),她曾尝试停用华法林,改用相对安全的低分子肝素。然而,低分子肝素的抗凝效果达不到保护心脏瓣膜所需的强度,妈妈的心脏安全亮起了红灯。
去年11月底,怀孕约12周、忧心忡忡的小玲来到通大附院求助。她的特殊情况立即引起医院高度重视。心脏大血管外科、心血管内科、药学部、血液内科、心超室及产科专家迅速集结,组成强大的多学科团队(MDT),共同面对两大生死攸关的问题:如何既护住宝宝,又守住妈妈的心脏?
当时,一些建议是全程使用低分子肝素直到分娩,主要是担心华法林可能造成胎儿脑出血(文献中有类似不良结局报道)。经过深入评估和反复论证,通大附院的专家团队提出了一个更优选但需要极高精准度的方案:在怀孕13周后,在极其严密的监控下,换用小剂量的华法林(每天不超过5毫克)。
专家解释,这个阶段使用小剂量的华法林,既能有效防止心脏瓣膜血栓形成(致命风险),同时被证明对胎儿相对安全。团队为此制定了极其周密的计划:两种药物如何桥接过渡、凝血功能指标(INR)必须严格达标、并明确告知小玲夫妇胎儿脑出血的风险(约2%)。整个过程如同在刀尖上“走钢丝”,容不得半点差错。
小玲和家人最终选择了信任通大附院的方案。在孕16周左右,她在医生严密监控下成功切换到了小剂量华法林。整个孕期,医疗团队对小玲实施特殊管理,通过频繁的凝血功能检测和动态随访,像“精算师”一样精细调整药物剂量,确保安全值。产科主任、主任医师苏敏专为小玲设立的心脏机械瓣孕妇MDT微信群和小玲的微信中关于其病情的咨询与答复就多达600余条。与此同时,产科和高危妊娠门诊的专家们也时刻关注着胎儿的发育情况,特别是头颅检查,结果都显示一切正常。
当胎儿足月,真正的考验来临。6月16日,小玲将接受计划性剖宫产手术。这对于正在服用抗凝药的她来说,出血风险极高,抗凝管理必须精准到位,堪称一场“抗凝接力赛”。术前,提前5天停华法林,停药第2天启用低分子肝素,术前24小时停用低分子肝素(为手术安全留出窗口)。术中,手术团队高度戒备,手术顺利,虽然出现了轻微渗血,但被迅速有效控制。术后24小时不到恢复低分子肝素抗凝,术后48小时情况稳定,重启华法林抗凝,并监测其效果达标后,再安全撤掉低分子肝素“桥梁”。医生特别说明,华法林不影响母乳喂养。
随着一声响亮的啼哭,健康的宝宝平安降生。经过精心护理,小玲术后也恢复良好。这场贯穿整个孕期和分娩的高危“双保”战役,在通大附院心脏大血管外科、产科、药学部等多学科顶尖团队的精密协作与无缝配合下,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怀抱来之不易的宝宝,小玲和家人终于走出了那段在“保心”与“护胎”间艰难抉择的阴霾。通大附院专家团队的专业医术、勇于担当和精细化管理,成功守护了这个珍贵的新生命。
记者李波 通讯员黄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