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说五年期大额存单了,就连三年期的也很少了,两年期及以下的大额存单利率也没什么明显优势了。”12日,市民张女士一笔20万元的定期存款到期,本想换成利率更高的中长期大额存单,但在各家银行App上“翻箱倒柜”后却空手而归,“35℃的高温下,心里却凉得透透的。”
跟张女士一样失望的不在少数。记者了解发现,经过几轮降息后,大额存单的利率与普通定期存款差距越来越小,不少银行已悄悄停售5年期大额存单,3年期大额存单也在陆续“下架”,曾经叱咤揽储江湖的“香饽饽”,正以一种近乎“静默”的方式淡出通城储户的理财菜单。
“消失”的中长期大额存单
大额存单兼具灵活、稳定、高收益等特性,曾是“躺赚”代名词,颇受储户欢迎。但随着存款利率等一路下行,中长期大额存单不仅逐渐消失不见,其利率优势也几乎归零。
记者查询多家银行手机银行App发现,无论是国有大行,还是股份制银行或者城商行等,5年期大额存单基本全线停售,3年期大额存单踪迹也十分难觅,且仅少存的3年期大额存单利率也仅为1.75%。而大部分银行主推的大额存单基本为1年期或6月、3月期,少数银行在售2年期大额存单,利率在1.4%左右,且部分银行大额存单的额度不像此前那么紧张。
原先“抢到就是赚到”的高利率,如今也面临尴尬。记者查询发现,以20万元起存的1年期大额存单为例,部分银行利率为1.45%,仅比普通1年定期存款1.35%高10个基点,以20万元存1年计算,利息仅多出200元,“性价比”发生肉眼可见的缩水,让储户直呼“懒得折腾”。记者还观察发现,各家银行的大额存单“转让区”热闹不一,有银行12日当天挂出4笔大额存单转让,利率为1.38%至1.46%左右;但也有银行显示“暂无转让产品”。
“中长期大额存单‘消失不见’,其实是银行在净息差持续收窄背景下的主动‘止血’。”在分析人士看来,在银行业净息差持续收窄的背景下,银行下架长期限大额存单、下调新发大额存单年利率主要是出于降低负债成本、优化资产负债结构以及适应市场变化等方面的考虑。
在央行持续引导利率下行、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的背景下,银行存贷两端利率同步走低。国家金融监管总局不久前发布的数据显示,2025年一季度末,商业银行净息差已降至1.43%,较去年四季度下降9个基点。这意味着,银行利润被进一步压缩,传统“吃息差”模式已逼近盈亏平衡线。
“而且如今投资者的储蓄意愿较强,因此大量资金涌入银行存款后,相应地推高了银行负债成本。”我市相关业内人士表示,尤其是5年期等中长期、高利息的存款产品,其因成本较高也首先成为银行“断舍离”的对象,“大额存单其实早在两年前就逐渐开始‘缩编了’,此次随着5月新一轮降息潮,不少银行主动调整产品结构,逐渐停售中长期的大额存单,此举在一定程度上能缓解资金成本。”
中长期大额存单的“消失”,让不少依赖“长存稳赚”的通城储户直呼“存钱难”,纷纷忙着重新“排兵布阵”,为家庭资产寻找“新家”。
“我把刚刚到期的20万元3年期存单换成了短期理财+结构性存款的组合。”65岁的退休职工吴女士分享自己的理财经验时介绍说,“打理资产时还是把安全摆在首位,结合资金流动性和近期使用规划,同时考虑以稳收益和灵活性为主,就选择了这个组合。”
“针对资金流动性要求较低的市民,我们主推年金、增额终身寿险等储蓄型保险产品;对流动性要求较高的市民,则建议购买短期固收类理财。”我市某银行资深理财经理给出建议,在利率下行背景下,尽量把鸡蛋放在不同篮子里,通过搭配不同的产品平衡整体收益和灵活性。
“低利率时代,单一产品难再躺赢,多元配置、动态调整才是正解。”我市相关业内人士也建议,投资者在选择产品时,要充分考虑自身的风险偏好和流动性需求进行合理配置,同时,建议投资者定期进行“资产体检”,根据家庭现金流、风险偏好和市场变化,及时“挪储”“换仓”,让钱袋子可以待在“最舒服的地方”。
本报记者张水兰
本报实习生田京扬 王嘉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