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4
星期二
当前报纸名称:江海晚报

埃文河畔思故乡

日期:08-13
字号:
版面:第A15版:夜明珠       上一篇    下一篇

◎徐洪

英国作家杰里米·帕克斯曼曾言:“真正的英国人是乡下人。在英国人的脑海里,英国的灵魂在乡村。”在英国,越来越多的都市人追求返璞归真,远离城市喧闹,聆听田园牧歌,享受乡村生活。这正应了中国的一句古语:“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游英伦,文化人必访斯特拉特福——这里是莎士比亚的故乡。丘陵舒展,溪流低语,古教堂尖顶刺向苍穹。埃文河如银色缎带贯穿小镇,天鹅游弋,与木质平底船、彩色游艇构成动静相宜的画面。微风拂过,牧场绿浪翻滚,野花随风摇曳,散发出阵阵清香。农舍散落在花木之间,炊烟袅袅升起,相映成趣。

夕阳西下,斯特拉特福街头,人们正悠闲地享用下午茶。一首英国民谣这样唱道:“当时钟敲响四下时,世上的一切瞬间为茶而停。”下午茶是很讲究的,加入糖和牛奶的伯爵红茶佐以三层点心——底层是开胃三明治,中层是灵魂司康饼,顶层是甜点马卡龙。而此刻,在遥远的东方,如皋人正在吃着蟹黄包、喝着糁儿粥。英国人用点心架盛装精致甜点,如皋人以青花瓷碗呈上家常美味。差异背后,是两种生活哲学的对照:前者追求形式上的优雅,后者注重实质上的满足。

那个下午,莎翁家乡的晚霞满天,我坐在咖啡馆外翻阅着报纸,几只麻雀欢快地绕着我手边啄食小桌上的面包屑。这和谐的画面倏然牵动我对家乡如皋的念想——初夏午后,大司马路一家时令食品店前,一名年轻女子在躺椅上小憩。一只名为阿宝的非洲灰鹦鹉悠然地伫立女主人胸前,兀自絮语。此情此景,若荷尔德林与海德格尔得见,亦当赞叹“诗意地栖居”。

我又想到,在如皋龙游河生态公园,绿树成荫,白鹭翩翩起舞,或在水中觅食,或在枝头休憩。麻雀、白鹡鸰与垂钓者和谐相处。河水清澈见底,倒映天光云影与两岸绿树——这场景正是先贤胡瑗先生诗句“水禽时出没,沙鸟自浮沉”的现实写照。

瞻仰莎翁故居,自然会想起与其同时代的如皋双杰李渔和冒辟疆。冒辟疆在《影梅庵忆语》中追忆了自己与董小宛颠沛流离和缠绵悱恻的爱情生活,而戏剧家李渔创作的喜剧合集《笠翁十种曲》则雅俗共赏,是不可多得的戏剧传奇。两位才子都为家乡留下了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街角处,一名老者弯腰馈赠乞讨者几枚硬币,还不忘问候晚安。我被这不经意的细节感动,不由得想起有一回,我行走在人文荟萃的集贤里,忽然下起雷阵雨。正在我手脚无措之时,一名时尚女子撑开雨伞为我遮风避雨。不经意间的一个善举,尽显如皋人的淳朴善良。

埃文河水轻拍着石阶,都铎式建筑的倒影在波光潋滟间若隐若现。恍惚间,我的眼前浮现出如皋东大街那些斑驳的青砖黛瓦——青石板路泛着湿润的光泽,两旁老店的木门晨曦中依次打开,发出悠长的吱呀声。水绘园里,古木参天,花香四溢,冒辟疆的故居小桥流水、亭台楼阁,处处风景处处诗。

李渔故乡如皋与莎翁故里斯特拉特福是否貌离神合?也许是的,两者都是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小城。

英国乡村美则美矣,终究太像明信片上的风景。而如皋的市井里,每一道斑驳的墙砖都藏着故事。南门桥菜场的烟火气最抚凡人心。沾着晨露的水灵荸荠、盆中活蹦乱跳的河鲜、小贩的吆喝、油豆腐的热气、炸虾糍儿的嗞嗞声……比英国乡村的静谧更添几分蓬勃生气。

埃文河的水流入泰晤士河。河畔的美术馆展厅里,凡·高笔下的麦田漩涡最终化作了我心里龙游河的层层涟漪。西洋油彩的厚重与苏中水乡的氤氲终被游子心灵的乡愁所贯通:那是人类对土地生生世世、如影随形的眷恋,在无数个黄昏与清晨,以砖石、水流或青草为墨,反复摹写着同一阕大地定居的诗篇。所谓乡愁,不过是把异乡的颜料不断调进记忆的调色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