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沃若
陈寅恪《柳如是别传》里有一节,写到柳如是的闺密黄媛介。由于“未能得见”她的长诗《离隐歌》,仅凭别人摘抄的“歌序之文”,对其“乙酉逢乱被劫”的经历有所推测。
这首《离隐歌》曾被收录在清顺治八年(即一六五一年)刻本《扶轮续集》里。二〇一五年,《扬州大学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中首度影印此书。新近面世的《黄媛介年谱》,又据影印本过录全诗。
《离隐歌》原是一首七言歌行,全诗一百八十六句,详细叙述了作者当年逃避战乱的种种境遇。陈寅恪怀疑黄媛介在嘉兴沦陷后“为清兵所劫”,但按原诗记载,她是在破城之际与丈夫孩子一同逃离的。自序所谓“被劫”,其实是逃难途中遭到村民和水贼的劫掠。陈寅恪以“当日一般情事”来做推测,与事实不符。不过,他认为黄媛介“以离家为隐遁”,作诗旨在自证清白,大抵还是正确的。
《黄媛介年谱》前言里说:“目前所能见到的黄媛介许多作品中,以《离隐歌》最具社会意义,几与汉魏时期蔡文姬的《悲愤诗》相媲美。”这应该是没弄明白原诗自序“庶几免蔡琰居身之玷”一句的含义。《离隐歌》所反映的“战乱中流离失所”的情形似乎类似《悲愤诗》,可其诗歌形式、叙事结构、语言风格显然更接近涉及“安史之难”的《长恨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