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顾遐
14年抗战,“货币战”从未间断。日本侵华妄图“以战养战”,双方沙场烽火对决,同时金融无声博弈。
为保障我军供给,阻止敌人掠夺物资,自1941年,华中抗日根据地先后建立江淮、盐阜、浙东、江南、淮南、大江、淮北等地方性银行和印钞厂,形成中共抗币、国民政府法币、汪伪中储券、日本军用券,四种货币并存的错综局面。
随着根据地不断扩大,为弥补抗币不足,南通地区抗日民主政府发行多种流通券、代价券、本票作为本地区主抗币——江淮币的辅币,人们亲切地称它为“南通抗币”。
“共产党的票子靠得住,日伪的票子烂纸糊”在南通民间广为流传。
江淮银行:
争寸土 更要争寸金
南通市钱币学会副秘书长曹俊义藏有一张特殊的抗币,“这是刘少奇同志使用化名‘胡服’,以威妥玛式拼音法签发‘Hwu Fao’的江淮币,面值壹圆(作五圆)。在所有抗币中,唯有这张壹圆纸币印有刘少奇的签名,尤为珍贵。”
1940年10月黄桥战役后,华中抗战局面打开,中共计划筹建自己的银行。刘少奇与负责财经工作的朱毅、李人俊等同志以商量的口吻阐述:叫“两淮”面太窄,也不够气派。新四军还要大力扩展,继续向东挺进,将来是面向大江南北,横跨淮河两岸,叫“江淮银行”如何?
1941年1月6日,国民党发动“皖南事变”,取消新四军番号。25日,中共中央军以盐城的华中总指挥部为基础,重建新四军军部。陈毅任代理军长,刘少奇任政治委员。
瓦解敌人的经济封锁,建立“红色金融”自给自足的机制,迫在眉睫。1941年4月1日,由军部直接领导的华中抗日根据地第一家银行——江淮银行在盐城成立。财经部部长朱毅兼任行长,副部长李人俊、骆耕漠兼任副行长,下设苏中分行(行址栟茶镇)、掘港支行、李堡办事处等。
争寸土,更要争寸金。苏中根据地与日伪控制的上海、南京隔江相望,“货币战”呈胶着状态。
南通市档案馆存有一份民国三十三年(1944)3月21日,政治保卫局第三分局通州支局的记录《共江淮银行提高抗币价值》,通过降低抗币对中储券的兑换率,实质提高抗币价值(原9∶1现6∶1),鼓励民众拒收中储券。
在缺乏金银储备,没有美元、英镑支持的情况下,抗币能保持币值、稳定物价是个奇迹,成为根据地本位货币的过程迂回曲折。战时金融策略的掣肘与制衡尤为关键:前期联合法币打击伪币;根据货币购买力高低和地区之间物资输出输入情况,灵活调整货币比价;适时应用“物资本位”货币体系……
1942年11月1日,江淮币发行,面额为5角、1元、5元、10元四种,与法币以1∶5计算。经汇总:江淮币发行、流通时间为1942年至1946年,共发行2700余万元。
江淮印钞厂:
海陆两栖 随时撤离
江淮印钞厂1942年8月投产,为什么货币上印有“中华民国三十年印”(1941)字样?原因在于刻制铜版的时间是1941年。这一年半,印钞厂饱受离乱。
印钞厂起初以“华光公司”为掩护,由柳溥庆以老板身份(1959年,担任中国人民银行印制科学技术研究所首任所长)在沪采办机器物资、招募技术人员,暗度陈仓分批运往根据地,厂址设在东台县裕华镇鼎丰区公司仓库。1941年五六月间,10架手扳凹印机到位,诸事俱备,正待开工,日军突然大“扫荡”。大家不得不拆解机器,将大机件投入深水河,小机件和整桶油墨深埋土中,种上蔬菜掩人耳目。
印钞厂在陆地闪转腾挪危机四伏,于是把目光投向了黄海。1941年秋至1942年年初,派人取出隐藏的设备、物资,冲破阻袭转移到东台王港,用海防团缴获的5条海盗船,加上向渔民租用的5条木船,组成船队,但多数印钞人员晕船呕吐,只得静待时机。
1942年5月,反“扫荡”取得胜利。印钞厂从海上迁至阜宁县羊寨镇虹庙,8月,终于开机印钞。陈毅视察时,欣喜地发现江淮币的字与图凹凸感明显,“你们在山沟沟里用陈旧的手扳凹印机印出第一流的钞票,真不简单!”12月,“扫荡”卷土重来,一部分人员开始第二次海上生活。船队一有机会就停泊上岸,搬下轻型脚踏圆盘机印钞,一有警报马上打包上船。
收藏家顾永祥展示藏品,“江淮币是所有抗币中最‘洋’的。凹印雕刻铜板是柳溥庆的哥哥柳培庆刻制的,纸张为正宗印钞道林纸;为防敌人破坏,只刻好花边、花球、风景和元别,而行名、行长图章、编号在根据地制成铜凸版套印上去。”
顾永祥曾拜访南通大学教授钱健,听他讲述父亲朱晓农带队接运江淮币的往事。某天深夜,在川港,几个身影从船上卸江淮币和手榴弹等物资。两辆独轮车的车轴窝涂满猪油,熟练推车的战士在武装护卫下,安静迅捷地穿过马路,对面河梢有船只接应。朱晓农和同伴卧伏路边草丛断后,守着最后一袋江淮币。此时,一辆疑似日伪军卡车车灯明晃晃地开过来。眼见装钞的长方形麻袋离卡车仅20多米,卡车突然刹停。一阵夹有东洋话的吆喝声传来,敌人迅速开枪。朱晓农和战友缩进浅沟拔枪还击,他趁隙抓住麻袋往下拽,并顺势扛到肩头,两人互相掩护拼命奔向庄稼地。日伪军冲下公路,怕遭伏击,放了一阵乱枪后悻悻撤离。
韬奋印刷厂:
南通抗币“一母七子”
1943年2月25日,如皋(东)县白蒲镇“保之药房”开张了。一名身着长衫的青年男子坐在柜台前,他的真实身份是苏中区党委秘密工作部部长。杨斌化名陈月亭,刚从新四军驻上海办事处调任至此。地下交通员余光扫到店门口的暗号,双方不动声色打个照面,就到杨斌家中接谈工作。
驻上海办事处是沦陷区的救生筏,人员和物资通过两条沪通秘密交通线输入根据地:东线经南通任家港、天生港、海门青龙港进入苏中四分区;西线经如皋张黄港、靖江新港到达苏中三分区。
1944年下半年,江淮银行第四支行贸易课成立,隶属如东县财政局。民间交易找零不便,为解决辅币流通需要,课长丁恺联系韬奋印刷厂请求援手。韬奋印刷厂主要任务是印党报、图书和课本,从未印过钞票。他们同意拨两台机器,并派马骏、周鑫、张学奎等同志负责印刷。由杨斌联络,在上海制作7块印钞母版:正面1分、2分、3分、1角、2角、5角六种面值钞版;背面一块。年内,发行“苏中第四行政区流通券”,流通于东台、如皋、如东、海门、启东、南通等地。马塘临时流通券、皋东商店代价券、咸益公行流通券等七种版别,均用同一母版牛头主图。顾永祥说:“‘南通抗币’虽然流通期仅一年多,甚至几个月,但提高了人民群众对共产党和抗日民主根据地政府的信任度。”
货币也是武器。金融战士与敌人智勇周旋,构筑“红色金融”堡垒,护卫抗战取得胜利。1945年8月,江淮银行完成使命,并入华中银行,直到迎来全面胜利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