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日午后,一场雷阵雨突袭通城,轰隆隆的雷声划破天际。监测数据显示,这期间全市共出现地闪近400次。早在强对流天气到来前,市气象台第一时间发布强对流黄色预警信号,提醒市民注意防范。
夏季作为强对流天气的易发、多发期,短时强降水的同时往往还伴随着电闪雷鸣。这些“暴脾气”的雷电究竟从何而来?为何夏季格外活跃?如何科学防范其危害?昨天,记者就此采访了市气象专家。
雷电成因:
积雨云中的电荷之战
雷电是伴有闪电和雷鸣的一种放电现象,常伴有雷暴大风和短时强降水,有时还有冰雹或龙卷风。雷电可以分为发生在云层之间的云间闪以及发生在云底和地面之间的云地闪,相对来说,云地闪的危害更强。就南通来说,一年四季都有可能发生雷电,其中6月至8月的夏季是高发期。
市气象台高级工程师王坤介绍,雷电的诞生与对流发展旺盛的积雨云密切相关。在这类云层中,水滴、冰晶等水成物粒子在强烈上升气流的驱动下持续运动,彼此之间不断发生碰撞与摩擦。就像日常摩擦产生静电的原理一样,这些粒子的频繁接触会导致表面电荷发生分离,进而形成正负电荷的逐步累积。由于水滴和冰晶在形状、大小、质量上存在天然差异,它们最终携带的电荷种类也各不相同。通常情况下,较轻的正电荷会聚集在云层上部,形成正电荷中心;而较重的负电荷则沉积在云层底部,形成负电荷中心。这种上下分层的电荷分离与持续累积为后续雷电的发生埋下了关键伏笔,当电荷积累到临界值时,便会引发剧烈的放电现象。
夏季之所以成为雷电活跃期,与气象条件密切相关。此时太阳辐射强烈,地表升温迅速,大量暖湿空气被抬升至高空,与上层冷空气相遇形成不稳定层结。尤其在午后至傍晚,地面受热不均加剧对流活动,加速积雨云的发展成熟,大大增加了雷电发生的概率。王坤介绍,未来几日,随着副热带高压西伸控制我市,晴热高温天气回归,但也需要注意防范局地可能出现的热对流天气。
科技护航:
精准捕捉雷电的行踪
精准监测是防范雷电灾害的基础,通过掌握雷电的发生机制和发展规律,能为防雷减灾提供科学依据。目前,我国气象部门已建立覆盖全国大部分地区的雷电监测网络,南通地区主要依靠高精度闪电定位仪实时捕捉闪电的经度、纬度、高度和发生时间。
为提升监测能力,我市构建了立体气象探测系统:全市已建成200余个自动气象站,陆地平均站距加密至5.5公里;在兴东及如皋分别建成S波段天气雷达、X波段天气雷达,位于启东的S波段天气雷达也正在加紧建设中。这些天气雷达可实时监控对流系统的发生、发展和移动轨迹,进而对雷电高风险区域进行监测和预报。目前,我市强对流天气平均预警提前量达50分钟。
对于市民来说,学会看雷达回波图也能提前预判天气变化。王坤打开南通气象小程序内的雷达云图介绍,这些色彩各异的图像是通过分析雷达发射并接收的反射电波生成的,可直观呈现雷暴、暴雨等灾害性天气的强度、位置和移动趋势,是追踪降水、雷电活动的好帮手。回波颜色从蓝色到紫色,代表天气的激烈程度。蓝色区域代表被降水云系笼罩,绿色对应绵绵细雨,看到黄色、橙色或红色回波要警惕,这类颜色意味着中到大雨,往往伴随短时雷雨大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而紫色回波表示正遭遇暴雨或大暴雨,此时雷电活动一般会非常剧烈。“发现黄、红色回波靠近时,及时关注气象预警,提前做好防雨防雷准备。”
科学防御:
远离雷区的实用指南
“防雷的关键在于提前预警、主动规避。”王坤提醒,夏季雷雨多发期应密切关注气象预警信息,遇强雷电天气时,尽量避免外出,室内外都要远离易导电的物体和区域,掌握科学的防御方法才能最大限度降低雷电伤害。
在室外遭遇雷雨时,需牢记“避险指南”。
一般情况下,高大的物体以及物体的尖端更容易遭受雷击,要远离大树、电杆、烟囱等高耸物体,不在空旷场地停留,避免接打手机、使用耳机或高举雨伞;远离金属管线、电线、铁轨等导电物体,摘下手表、项链等金属饰品,减少电荷感应带来的危险;不要在开阔地带骑车或奔跑,避免多人紧挨或牵手。若在野外高山,切勿在岩石下、悬崖边或山洞入口躲避,应进入山洞深处并远离洞壁;远离江河湖塘等水域,水体导电性强,水边是雷击高发区。若能找到装有避雷针的建筑物或关闭门窗的汽车,躲在其中会相对安全;若是遭遇雷击,汽车的金属外壳能将雷电电流导入大地。
当然,雷电还可能通过电源线、信号线等侵入室内,球形雷也可能从门窗缝隙进入,因此,躲进室内也要注意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要第一时间关闭门窗,远离门窗、阳台和外墙;不接触水管、暖气管等金属管线,避免使用太阳能热水器洗澡;拔掉电视、电脑、冰箱等家用电器的电源插头,不使用电话等通信设备,防止雷电电磁脉冲通过线路损坏设备或伤人。
本报记者俞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