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启扬
一张泛黄的老照片静静地挂在客厅的西墙上,照片的边缘虽然已有些磨损,但画面依然清晰。中国人民解放军首届军械先进工作者代表会议全体代表合影——这张与中央领导的珍贵合影拍摄于1957年6月,它的主人是今年已94岁高龄的军转老兵李洪杰。
峥嵘岁月:守卫海疆的无悔青春
1949年10月,青年李洪杰怀着满腔的爱国之情和报国之志参军入伍,被分配到福州沿海的海防部队,开始了驻守海疆的生涯。
李洪杰首先被安排在后勤军械修理厂修理军械。那时部队装备落后,大部分武器从敌人手里缴获,这些武器各种各样,用法也各不相同,需要经部队修理厂调试才能使用,李洪杰在简陋的部队修理厂里刻苦钻研兵器维修技术。他学一行、爱一行,干一行、精一行,在这里作出了出色成绩。后勤保障的重要性人所共知,敌人将后勤部队作为袭击重点。后勤部队也要和其他部队一样进行野外行军训练,李洪杰和他的战友们背着20公斤行囊行走在崎岖的山路上,每次一个星期,走得两脚起泡、疼痛难忍。
1952年,李洪杰被调往福建沿海担负守卫海防任务,开始了长达10年的守岛生涯。他所在的师防区很长,其中包括平潭、南日两个大岛及突出在海上的前沿小岛。当时,制海制空权控制在敌人手中,国民党凭借装备优势和美国舰队支持,经常在南日岛周围海面骚扰,守岛官兵不仅生活艰苦,而且面临敌军炮火狂轰滥炸的生死考验。
“那时条件艰苦,岛上缺淡水、缺蔬菜,台风来时连屋顶都能掀翻。每次进出岛屿,由于船小浪大,4个小时的海上颠簸,我们常常肚子里翻江倒海、呕吐不已。一次,我团军械助理缪品荣等乘船去鹭鸶屿执行任务,因迷失方向靠近敌岛被击中,10余名战友牺牲。还有一次敌人炸弹投在南日岛弹药库附近,炸坏了地下仓库防护门,幸好弹药安然无恙,我当时离炸弹仅20多米!实在是危险啊!”
正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李洪杰和他的战友们筑起了共和国海疆的坚固防线,用青春和热血守护着新生的祖国,用忠诚诠释着军人的担当。
1957年6月,因工作表现突出,27岁的李洪杰被推选出席“全军首届军械先进工作者代表会议”,得到了伟大领袖毛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那一刻,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光荣与责任”,李老说这话时,眼中仍闪烁着激动的光芒。这张照片定格的不仅是个人的荣耀时刻,更是一个时代的精神力量!
保持本色:转战地方仍初心不变
1979年春,守卫海疆三十载的李洪杰脱下戎装,回到家乡海门。身上有很多荣誉光环的李洪杰在转业选岗时有自己的境界和姿态,他不争岗位、不提要求。当时国有企业效益好、收入高,转业干部都乐意去,而李洪杰自愿去了少人问津的机关,当上了一名工商干部。退役不褪色,岗位变了,党性不变,那份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从未改变。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他积极学习新知识、适应新岗位,为地方经济发展贡献了力量。
李洪杰保持着一个老党员的革命本色。20世纪80年代初,正是我国市场经济全面兴起的时期,在工商管理岗位工作有一定的权力,李洪杰分管财务和个体私营经济,他严于律己、清正廉洁。有亲戚朋友劝他利用权力或者找找关系,把远在山东的儿子调回来、把在厂里当工人的女儿调到市场部门工作,可他就是不干。
退休前,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摆在他前面:他的条件距离休标准只差一点点,而离休比退休的待遇要高很多,有人劝他走走关系。李洪杰却说他相信组织,党给他的待遇已经非常好了。最后,他办理了退休。
退休后的李洪杰依然保持着军人的作风和共产党员的本色,每天坚持读书看报,关心国家大事,关心国际时事,坚持学习政治理论。“国家强大了,老百姓才能过上好日子。”这是他时常挂在嘴边的话。从守卫海疆到建设地方,从青春年华到鲐背之年,李洪杰用一生诠释了什么是“永远跟党走”的坚定信念。
永续传承:照片背后的家国情怀
家是最小的国,国是千万家。李洪杰一直将自己的理想信念和目标追求与国家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并以自己的行动,影响和教育着儿女子孙,那张珍藏多年的老照片如今有了新的时代意义。李老的孙女说:“爷爷经常教育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先烈用鲜血换来的,年轻人要爱国,要奋斗。”这张珍贵的照片已成为李家的传家宝,它不仅传承着家族的荣耀,更传承着红色的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