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地理标志
让“土特产”变“钱袋子”
日期:08-12
□政青
近日,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公告,我市申报的海门黄鸡、下原蘘荷等15件农产品地理标志成功转化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全市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总量位居全省第三。
(8月11日本报2版)
地理标志是烙印在地方特色农产品上的“金字招牌”,承载着独特的风土人情与历史传承,是提升产品附加值、擦亮区域形象的“金钥匙”。南通此次有15件农产品喜提“国字号”,其背后浓缩着一方水土的资源优势、一方百姓的勤劳汗水,更是带动一方经济发展、促进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
地标产品的发展既是地方资源馈赠的结果,也离不开各方面的因势利导。可以说,借由地理标志产品,如今不少地方正提品质、打品牌、延链条、拓市场,着力将地标产品打造成特色品牌。从长远看,让地标产品突出特色,打造品牌,在利用地区资源优势的基础上,需要进一步优化保障体系,细化支持政策,让品牌“有官方认可、有政府扶持、有品质保证”。尤其是,面对质量参差不齐的情况,需要建立更加严格的准入标准和质量监管体系,完善侵权后的行政保护制度,细化发展标准和配套政策。与此同时,面对走不出去的难题,要不断整合乡村集体资源和力量,创新销售模式,全面开展地标产品的开发、研究和推广工作。通过举办地理标志产品展销会、开发地理标志产品旅游线路等方式,增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的知名度和吸引力。依托职校、技校等资源,联合培养具备管理、技术、质量检测、市场营销等方面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农产品随处可见,可“地理标志”农产品不常有。从“为吃而生产”到“为卖而生产”的转变,愿一个个地标产品能找到商品价值的最佳切合点,起到示范效应,富裕一方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