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4
星期二
当前报纸名称:江海晚报

“鼠标手”成 数字时代工伤, 你中招没?

日期:08-12
字号:
版面:第A05版:城事       上一篇    下一篇

“鼠标手”困扰不少患者

“被医生诊断为‘鼠标手’,我也很意外。一开始,只是感觉晚上睡觉时和早晨起来时,手指莫名其妙发麻,还有一阵阵没来由的刺痛。我以为是睡觉时手被身体压住后造成了血液不通畅,可后来频频发作,才感觉不对劲。到医院一查,原来是患了腕管综合征,也就是俗称的‘鼠标手’。”昨天下午,市区一家饭店的点心师陈汉斌师傅告诉记者,“没想到天天揉面做包子、馒头的我,居然也会患上‘鼠标手’这种听上去有些时髦的病症。发展到手腕掌侧酸痛、压痛越来越严重后,我到医院接受了相关手术,现在好多了。”

通常,在人们的印象中,“鼠标手”是长时间使用电脑、手机的“办公一族”才会患上的专有病。“鼠标手”这一俗称本身也源于数字化的办公场景。现实中,程序员、设计师、编辑、客服等群体,需要长时间、高强度操作鼠标键盘,确实容易深陷腕部劳损困扰。但现实生活中,还有很多其他职业从事者也是“鼠标手”的高发人群。

“我是一名从事拖地等打扫卫生工作的商厦保洁工,十几年下来,没想到也患上了腕管综合征,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鼠标手’。”在市区一家大型商厦工作的许阿姨告诉记者,“我都六十多岁了,还患上这种看似年轻人多发的病,说实话还有些想不通。后来医生告诉我,这也是我多年从事拖地等保洁工作落下的职业病,我这才恍然大悟。”

有关部门的调查数据显示,“鼠标手”这种“数字时代工伤”,在我国视频终端工作者中患病率达到12%至15%。除了长时间使用电脑的IT工作者,长期在一些生产车间流水线上作业的装配工、机械操作工,以及餐馆厨师、职业司机、弹琴的音乐工作者等,甚至包括一些家务工作者,同样也是“鼠标手”的易发、高发人群。

“特定劳动群体如装配线工人、机械操作工等群体长期存在的、因特定重复性劳动导致的腕部劳损问题,曾难以被认定为工伤,患者只能自我承受病痛和经济负担。现在,国家明确这种因特定职业工作方式造成的健康损害为职业病,意味着符合条件者确诊后,相关诊疗、康复费用将获得工伤保险有力支撑。”我市一名专业人士指出,“可以预见的是,将来职业健康保障无疑会覆盖更多的劳动者。”

医院半年施行手术300多台

“腕管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病。在我们医院,每个月会施行五六十例此类手术。今年1月至7月,我们已施行了300多台手术。”11日下午,南通大学附属医院手外科专家谭军介绍了一组统计数字。

谭军是南通大学附属医院手外科主任医师、教授,现任江苏省医学会手外科学分会主任委员,临床治疗上,他对腕、肘、肩关节疾患的诊治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通常情况下,腕管综合征、也就是‘鼠标手’的典型症状主要表现为‘三个半手指’出现麻木或不同程度刺痛,大拇指、食指、中指以及无名指靠近中指的那一半。一般状况下,小指通常不受影响,这是与颈椎病引起的手臂不适的重要区别。”谭军介绍,“随着患者病情渐进式发展,患者的手指麻痛症状愈发加重,严重影响睡眠,同时可能出现握力下降、拿东西容易掉落;如果患者的病况没有得到及时根治的话,那么,拇指根部肌会出现萎缩。”

谭军介绍,从目前接诊的病患状况来看,腕管综合征多发于中老年群体,女性患者相对更多一些,跟手腕部具有一定强度的反复活动有明显关系,譬如一些纺织厂的纺织女工、机械制造企业的装配工,包括一些从事刺绣、绣花等特殊手工劳动的从业对象,以及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员。

“通过做肌电图和高频多普勒等综合诊断,我们可以准确诊断‘鼠标手’。”谭军说,“早期症状如果不严重,可采取在腕关节处用护腕固定的方法,服用消炎止痛类药物减轻患处水肿,同时辅助服用一些营养神经药物,减缓病情发展加重。如果到了后期症状越来越严重,那么就必须施行相关手术了。最严重的是手腕部的肌肉萎缩,曾经有一个前来就诊的农民腕部肌肉已经对外部刺激失去反应,皮肤破损、出现裂口都没有了知觉。”

那么,个人在日常生活中该如何避免“鼠标手”的发生呢?医学专家介绍,一是肌腱的滑动,先做手指头的屈曲,再做一个屈曲,接着做一个握拳的动作,每个动作每天可以做3到5次。二是将前臂伸直手掌掌心向上,用这样的方式去牵拉我们的正中神经,维持10秒钟,慢慢复原,每个动作可以做5次左右,然后每天都要进行。

“鼠标手”

工伤认定有标准

昨天上午,南通市疾控中心劳动卫生与职业病防制科工作人员介绍,“随着新规施行,前来咨询腕管综合征职业病认定的劳动者明显增多。但需要注意的是,目前,新纳入的职业性腕管综合征仅限长时间腕部重复作业或用力作业的制造业工人,普通办公一族不在认定范围内。”

市民刘女士曾在我市一家船舶制造企业从事办公室文秘工作。长时间面对电脑使用鼠标的她也患上了“鼠标手”,那么,像这种情况可以申请职业病工伤认定吗?

记者了解到,《职业性腕管综合征诊断标准》对于腕部重复作业、腕部用力作业、诊断原则等作出明确规定:劳动者从事腕部屈曲(大于等于15°)、背伸(大于等于15°)、桡尺偏(大于等于15°)或上述复合动作作业的动作重复频率大于等于每分钟4次,且该作业活动的累计工时大于等于每天4小时;劳动者从事腕部屈曲、背伸、桡尺偏或上述复合动作作业时,手部抓握工具或物品的重量大于等于4公斤,且该作业活动的累计工时大于等于每天4小时。并且,根据连续3年及以上患侧手腕部从事重复作业或用力作业的职业史,手部正中神经支配区域出现感觉或运动功能障碍的症状和体征,伴有神经电生理检查或腕部高频超声检查异常,结合职业健康监护和现场职业卫生调查资料,综合分析,排除其他原因所致类似疾病,方可诊断为腕管综合征,并据此申报相关工伤保险。

那么,各方应该如何预防职业性腕管综合征?专业人士指出,《职业性腕管综合征诊断标准》明确病前、病中、病后三级预防策略。

降低工作场所不良工效学风险是关键。用人单位应合理组织和安排工作任务,减少劳动者手腕部重复作业频率,尤其是经常使用屈曲、背伸、桡尺偏动作和用力操作作业频率。在生产工艺允许情况下,采用机械化作业代替人工作业。为劳动者提供符合人体工效学的劳动保护,避免或降低劳动者罹患腕管综合征的风险。

对拟从事手腕部重复作业、用力作业的劳动者进行上岗前职业健康检查,建立劳动者职业健康基础档案。对已确诊职业性腕管综合征的劳动者须立即调离原工作岗位,防止病情进一步加剧。积极治疗,注重康复训练,预防并发症。

本报记者周朝晖 张园 刘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