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正辉
2025年是启东版画院建院40周年。我到启东美术馆欣赏启东版画院建院40周年作品展。所展作品除了国内名家、该院四代专业画师的作品外,还有启东业余版画画家的一些作品,最令人振奋和看到希望的是在第三展厅布置了启东少儿版画展。此次观展激活了我与启东版画的所有交集,我的启东版画之缘满怀情愫地诗般呈现,铺就一幅足以迷倒自己的画卷。
说起来有点惭愧,启东的木屑花业余木刻组1959年起就有名气,1979年至1983年,我在启东中学读书,对此却一无所知。启东版画院1985年成立,且是全国第一个专业版画创作机构,享有“中国版画第一院”的殊荣,此刻我在南京读书,艺盲又钝感,无以知晓。1987年,我从师范毕业到启东中学工作,其后两年,竟然对启东版画还是一无所知。
1989年,执教美术学科的一个朱姓同事调往启东版画院任专职画师,顿时眼睛一亮,家乡还有个“启东版画院”。而这一调动隐喻着版画院估计是不亚于启东中学的好单位,心中升腾起对版画院的好奇与关注。那个留着长发的男同事后来当了25年的院长,成了响当当的版画家,驰名中外版画界,即便前两年退休了,但依然有工作室、有精品,一如既往地活跃在艺术园地,甚至他的女儿也成为崭露头角的版画家。假如他一直在启东中学任教,估计难以在版画领域取得如此成效。我挺喜欢朱院长绳系列的版画,给人特殊的视觉冲击力和精神解放的愉悦感。碰巧的是我的一个陈姓学生在版画院工作,朱院长是他的美术老师。回想起陈姓学生,还真有话可说。他小学时就喜欢美术,上了初中依然如故。学校的美术小组开展活动时间常与下午课冲突,难免对其他学科的学习产生负面影响。为了最大限度地帮助他,其同桌辅导他耽误的课务,多写一份每天家庭作业的提醒纸条。这个任务是我作为班主任与他们约定的,非常奏效。3年下来,陈姓学生以较理想的成绩考上了艺术类的中专学校。30年前后的相当一段时间,考取中专中师非常不容易,录取分高于第一批首部普高。即使是非农户口的陈姓学生,还是选择中专,直接有个国家工作人员或者国家干部的身份,也为成为版画院的一员提供先决铺垫。我喜欢陈姓学生的每一件作品,特别是古典元素的呈现,与文物、青春交织的韵味。
由于朱、陈的缘故,无疑持续增加我对启东版画的知晓度,亲近感也明显增强。在教育部门工作了20多年,我大力支持中小学版画教育,特别是实验小学的版画特色闻名遐迩,与日本等国家时常保持交流。启东有六张名片,版画是其中永不褪色的名片之一,我乐于担任义务宣传员。以至于2000年装修家用套间时,客厅挂了一幅铜版画,每有造访者,必介绍一番,拓展到启东版画,甚至延伸至鲁迅对中国版画发展的贡献。
我在体育部门供职期间,曾参与过环太湖国际自行车赛启东段比赛。在商量如何设计与国外选手互动时,启东版画院的朱院长脑洞大开、大胆创意,请参赛选手使用赛车胎纹制作大幅版画,情趣横生,场面热烈。同时,设摊宣传版画文化,赠送版画作品,无痕交融体育与艺术,成了赛事亮点。
2024年春,我自驾到达江西宜春的一个版画村,慢慢欣赏版画展室,拍摄一段视频与很多照片发给朱院长。当得到回复,宜春版画的发展起点与启东相似,随着启东版画院的成立,启东版画奠定了专业化基础,其后突飞猛进,一代代人才延续、一批批精品频出,而宜春等地则因缺失机制而望尘莫及。由此,我对不懈努力的启东老一代版画人、大胆决策的时任文化编制部门等领导平添了一层敬意、一份谢意。
乙巳年元宵节前后,我在哈尔滨六厂参观,其中有个版画博物馆,珍藏了启东数位版画家的作品。这让我的家乡名片意识爆棚,在发回照片给家乡作者道喜的同时,还自信地向身旁的游客宣传起启东版画。即使不懂用材、技法、创意、套色等专业知识和技能,但以门外汉的身份总能说两句普适性的启东版画,为启东名片增添色彩。
2021年7月,启东版画院从北城区紫薇公园内的小楼迁至南城区蝶湖公园旁边黄浦江路600号,启东版画博物馆在同一地点同时落成对外开放,启东美术馆也挂牌,尤为可喜的是还冠之以“中国·启东国际版画艺术中心”,其定位与格局瞬间令人侧目。这绝非只是异地扩建后的惊艳面世,更是一种精彩重生。专业博物馆全面展示启东版画历程,展现发展实力,为未来持续加持。
启东版画院门口正前方有一块横卧的文化巨石,镌刻着“中国版画第一院”五个隽秀厚重的繁体字。这是原江苏省美术馆馆长吴俊发专为启东版画院所题,文化味浓烈,意义非凡,有点典故,属院宝之一。门柱上所挂的铭牌“启东版画院”为原中国版画家协会主席李桦所书。启东版画一次又一次全方位塑造“第一”,从侧面浓缩呈现启东的综合实力与精神面貌。可以预见,版画之乡作为启东名片必将愈加靓丽,越来越富有影响力;更多的启东人会与我一样,结下与启东版画的良缘。